第一块太阳能电池今年底走下生产线
1月12日,河源高新区,在广东最高级别政要人物们的见证下,汉能河源薄膜太阳能电池项目正式奠基动工。这个“航母级”项目总投资280亿元,相当于河源大半年的GDP!第一块薄膜太阳能电池,预计将于今年年底前走下生产线。
据悉,该
项目分三期建设,第一阶段投资90亿元,3年内将实现1000兆瓦太阳能电池生产能力,产值将达100亿元以上。这是迄今为止投资规模最大项目,建成后,有望成为亚洲最大的薄膜太阳能电池生产研发基地,
“河源太阳能电池项目,如果顺利建成,将从某种意义上改变广东甚至全国太阳能产业的布局。”参与现场考察的广东省经信委副主任邹生说,以前国内太阳能光伏产业主要集中在长三角,而河源项目有望改变这一格局,形成该产业在广东的集聚。
河源白石英砂储量占全球1/4
该项目的投资方汉能控股集团,是目前国内规模最大、专业化程度最高的民营清洁能源企业,主要致力于投资开发水电、风电、高科技能源和能源服务等业务。
2009年7月1日,河源市政府与汉能控股集团就“河源太阳能光伏产业研发制造基地”项目签订框架性协议。4个月后,项目就开始进场开工,全速推进。
不少地方的大项目,从有意向到实际动工,协调时间往往长达数年,而河源汉能项目仅用了4个月。合作双方的急切心情可见一斑。
这一投资280亿元的航母级项目,为何选址河源?广东汉能光伏公司董事长刘民说:“河源拥有得天独厚、丰富优越的战略资源,超白石英砂已探明储量和产量均占全球的四分之一,这是生产太阳能光伏玻璃的主要原材料,拥有战略资源,就占据了未来竞争的制高点。”此外,河源的生态环境也是吸引汉能前来的因素之一。
汉能看中的另一点是广东潜在的消费市场。刘民说:“作为全国经济最发达的地区,广东是能大力扶持、发展太阳能商业化应用的全国为数不多的省份。随着产业化的进程,广东势必会出台一系列的政策和措施,使得汉能生产的薄膜太阳能电池在太阳能发电站、城市屋顶、市政照明等多个方面得到广泛的应用,改善广东的能源结构。”
利用技术更新避开产能过剩
2009年10月19日,国家发改委等十部门联合举行抑制部分行业产能过剩和重复建设信息发布会,其中一个重点是多晶硅产业。多晶硅是制造太阳能电池的基础生产原料,而太阳能将是中国新能源的主要发展领域之一。
在这种“产能过境”语境下,广东是在“顶风而上”吗?
“真的过剩吗?我的答案是———不用就过剩!”中山大学太阳能系统研究所所长沈辉说,“作为经济第一大省的广东,应该要像建高速公路一样有计划地建设光伏电站。”
沈辉指出,广东太阳能资源好于江苏,也不比北京差。“广州、东莞两地的实验数据都证实,晶体硅太阳能电池每千瓦每年发电超过1100千瓦时。广东应该在大力发展核能的同时,大力发展光伏发电。薄膜电池是光伏发展方向之一,我国已经是世界最大的实验基地。在珠三角,深圳、东莞、佛山等市都有大力发展光伏产业的计划,三水正在打造‘薄膜电池产业基地’,顺德已经提出“阳光城市”规划,出台光伏电站补贴政策、光伏建筑发展规划和建立华南太阳能研究院。”
此外,河源汉能项目已利用技术更新来避开产能过剩的领域。近年来,全球光伏产业发展迅猛,以每年50%的速度增长,其中我国更是每年增速达到200%。但全球绝大多数采用的是第一代单晶硅、多晶硅太阳能电池技术。
刘民介绍,河源汉能项目将采用第二代非晶—微晶硅叠层太阳能电池技术,电池稳定转换效率超过9.5%,将取代国家已经限制的第一代晶体硅太阳能电池技术。“我们的技术与美国总统奥巴马大力推动的光伏新能源技术是同步的。”
成为太阳能应用样板市
“汉能项目从石英开采到玻璃制造等所有增值环节,全部在河源进行,所以,该项目在税收、就业等方面都将为河源作出积极的贡献。”河源市高新区主任李衍楠说。
在该项目的带动下,河源太阳能光伏产业集聚效应已初步初显:投资33亿元的广东国华太阳能发电站项目去年动工,台玻集团、南玻集团等相关企业也纷纷进驻。
“在广东省的主体功能规划中,河源是生态发展区,同时,我们要把河源建设成为全国的低碳经济示范区。”河源市委书记陈建华表示,河源打造“两区”的关键之一,就是要发展绿色能源,争取打造广东“光伏特区”。
据悉,河源地处粤北山区,日照充足,是我国太阳能资源较丰富地区之一。
沈辉表示,河源作为生态发展区,对环保、生态要求极高,太阳能光伏产业恰恰属于低碳经济,完全符合河源产业发展方向。他指出,河源打造广东“光伏特区”,首先需要省里在政策上的支持,争取省级财政安排专项资金。其次,要集中应用,河源可以在学校、工厂、家庭、体育馆等场所集中应用,成为应用太阳能光伏发电的样板市。
南方日报记者张启通讯员黄少立
河源报道统筹陈韩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