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中国环境与发展国际合作委员会课题组外方组长 戈登•康韦 为英国《金融时报》撰稿
在下一个“五年计划”中,中国将走上低碳经济之路。对中国和世界来说,这将是个重大决定。
这一决定是在一种日趋强烈的紧迫感之下做出的。中国幅员辽阔、气候多样,很容易受到气候变化影响。中国北部的宁夏省每年因极端气候影响遭受的损失就占本地生产总值(GDP)的2%。情况只会变得越来越糟。
中国领导人深感形势紧迫。遵循传统经济模式的做法已不可取:资源、社会和环境等方面的限制使这一模式难以维系。他们还察觉到了如下危险:经济的快速增长将限定住中国产业结构和城市结构的发展,在低碳世界中,这种结构将成为一个包袱。
此外,他们希望成为清洁技术的主要提供国之一。在太阳能、地热和风力涡轮机方面,中国已处于世界领先地位。中国还在迅速开发电动车的关键技术。
拟纳入第12个“五年计划”(2011-2015)的低碳路线图,是一个由中外专家组成的课题组制定的。这些专家来自政府机构、私营部门、非政府组织和智库机构。课题组隶属中国环境与发展国际合作委员会(CCICED)。该委员会主席是中国国务院副总理李克强。
相关报告于上周四提交位于北京的CCICED,并于次日呈交给国务院总理温家宝。报告中的各项提议,在一定程度上是以中国发改委能源研究所(ERI)构想的一组能源需求情景为基础。第一种情景是,不改变当前趋势,到2050年,每年二氧化碳的排放量将达近130亿吨。第二种是“低碳情景”,年排放量减少到近90亿吨。第三种是“强化低碳情景”,年排放量在2025年前后见顶,到2050年时减少到50亿吨。
在三种情景中,中国经济都将继续增长。但中国认为,若解除经济增长对温室气体排放的依赖,则有望实现大幅减排。瑞典就是一个成功范例。
中国的计划是到2050年将单位GDP能耗降低75%至85%。主要做法是进行产业结构调整并提高各经济部门的效率,包括发展新型低碳城市——在这类城市中,要杜绝郊区的无序开发,着重发展公共交通。
配套措施包括:大幅提高化石燃料使用效率,转向可再生能源,以及应用碳捕捉和储存技术。
到2050年,服务业预计将占中国经济的64%,采矿业等第一产业预计将占3%。目前这二者的比重分别是40%和12%。
在第12个“五年计划”期间,节能措施和新能源可能使单位GDP排放量减少20%至23%,甚至更多。
能源构成将逐渐发生变化。在中期内,可再生能源和核能的比重将会增加,到2030年,50%的发电量将来自低碳能源。到2050年,新增发电量将全部来自低碳能源。技术将成为至关重要的因素。根据中国现实情况改进现有技术,有望取得很大成功。但如果中国追求“强化低碳情景”,就需要在全球范围内实现创新与技术共享。
气候经济学家斯特恩爵士(Lord Stern)出席了课题组今年9月在北京举行的会议。他认为,该报告所做的分析是所有国家中最谨慎、最全面的。准备这份报告花了两年时间,中方人员在最初阶段就表示,他们把发展低碳经济看作实现其它目标的一个手段。这使他们有机会在新形成的全球低碳经济中取得竞争优势。
显然,他们的目标也不止是一组经济政策。这一进程符合胡锦涛主席的“科学发展观”理念,也有助于实现他的构建“和谐社会”的愿景。
一个没有言明的目标是,到2050年,中国将建立一个公正、环境可持续、繁荣、充满活力的低碳社会。
戈登•康韦(Sir Gordon Conway)爵士是中国环境与发展国际合作委员会(CCICED)课题组外方组长、伦敦帝国理工学院(Imperial College)国际发展学教授
译者/岱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