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吹日晒如今已不单纯是一种自然现象:在我国西部的一些地区,依托风吹日晒而兴起的风能和太阳能正成为新能源的主角,不仅成为地方政府招商引资的重头戏,也成为企业争相投资的香饽饽。
6月12日,第15届兰州投资贸易洽谈会开幕。仅一天时间,围绕风电投资的签约金额就超过了200亿元。这些投资都落户在甘肃风能资源最丰富的河西走廊西端的酒泉市和嘉峪关市。
6月11日,在酒泉风电项目签约仪式上,有54个项目签约,合同总额达到274.97亿元,其中的大投资都和风电有关,玉门昌马风电场总投资就达到36亿元。酒泉市发展改革委主任王建新说,今年酒泉市将引资200多亿元发展风电产业。
就在同一天,与酒泉市相邻的嘉峪关市18个涉及风电设备制造等新能源项目签约,总投资达到31.6亿元。
甘肃是全国风能资源较丰富的省区之一,全省风能资源理论储量为2.47亿千瓦,技术可开发量在4000万千瓦左右,其中酒泉市是甘肃风能资源最为丰富的地区,这里既有“世界风库”瓜州,也有“风口”玉门,在绵延近千公里的狭长走廊内,具有建设大中型风力发电站的良好条件。为此,甘肃提出了“建设河西风电走廊、再造西部陆上三峡”的战略构想。
记者了解到,今年4月份,国家发展改革委批准了酒泉风电基地“十一五”380万千瓦风电场项目,由大唐甘肃公司等20家企业负责实施,我国规划建设的第一个千万千瓦级风电基地正式进入开工建设阶段。
酒泉市发展改革委主任王建新说,国家对酒泉风电项目总体批复大约是1271万千瓦,目前已建成50万千瓦,即将开工的有380万千瓦,预计到2015年达到1200万千瓦以上,2020年达到2000万千瓦以上。
如今,在甘肃投资风电的仅“中字号”的企业就有近20家:中国龙源集团、大唐集团、中电投集团、中广核集团、中国节能、华能国际、中水投、中水建、国投华靖、中海洋、国电电力、华电、华能新能源等,这些企业纷纷在戈壁滩上安营扎寨,投资开发风电。
甘肃风电设备制造业也进入一个大规模的投资建设期。在酒泉风光电装备制造产业园,已有华锐科技、金风科技等9家国内风机装备制造企业入驻。在未来五年里,这个园区将形成150万千瓦的风机成套设备生产能力,实现产值100亿元以上。截至目前,入驻企业已完成投资32.3亿元。2008年11月6日,在中科院白银高技术产业园,由白银中科宇能公司生产的1.5兆瓦级38米风电叶片下线,这是甘肃提出打造“陆上三峡”风电计划后生产的第一片兆瓦级风电叶片。
在高唱“大风歌”的同时,甘肃全力谱写“太阳曲”,太阳能成为甘肃新能源的“第二驾马车”。
3月22日,国内18家企业在北京竞标一项太阳能电站项目,尽管最后只有13家企业入围,但都是实力强大的“中字头”企业,如华能新能源、中广核集团、龙源集团、国投华靖等等,而他们竞争的是目前国内最大的太阳能电站———甘肃敦煌10兆瓦光伏并网发电示范项目。这个项目总投资约5亿元,年均发电1637万千瓦时。
敦煌市发展改革委主任寇冀芳说,早在2002年,敦煌就开始进行太阳能光伏电站的筹建工作,这在国内是比较早的。目前国际市场多晶硅价格下跌了60%多,成本下降,是发展光伏电站最好的时期,必将迎来投资热潮。
记者了解到,甘肃太阳能资源丰富,太阳总辐射量在4800兆焦至6400兆焦/平方米,年日照时数在1700至3300小时之间,尤以河西走廊太阳能最为丰富。所以甘肃把太阳能开发仍然布局在河西走廊。
2008年12月19日,我国第一座在荒漠中建设的并网光伏电站———大唐武威太阳能电站在河西走廊的武威市建成投入运行,电站总装机容量为1兆瓦,年发电量87万千瓦时。大唐甘肃发电公司总工程师蒋平锁说,它的建成为我国荒漠化光伏发电技术的推广探索出了一条新路。
据了解,截至2008年底,甘肃已建成离网型光伏电站43座,总装机426千瓦,风光互补电站7座,总装机665千瓦,发放光伏户用系统6600多套。敦煌10兆瓦光伏并网发电示范项目计划今年开工建设,100兆瓦大型光伏发电示范项目、5万千瓦太阳能热发电示范项目正在开展有关前期工作。
甘肃省发展改革委的一位负责人说,仅玉门和瓜州的两个100万千瓦风电场建成后,年发电量可达47亿千瓦时,每年可节约标准煤186万吨,减少二氧化碳大气排气量560万吨。这位负责人说,伴随着“大风歌”和“太阳曲”的协奏,河西走廊将成为我国最长的清洁能源长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