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性经济危机的突袭,宣布光伏这个朝阳产业提前告别了“暴利标签”。昨日在宁召开的“创建可持续的可再生能源市场——金融危机背景下光伏产业的发展国际研讨会”上,来自国内外的专家学者认为,光伏发电作为优势产业的大局未变,经济危机对我国光伏行业的影响仍是机遇大于挑战——不仅挤掉了光伏行业中的爆发性利润使其回归到合乎理性的范围,同时也引起政府更高度的关注。
这是一组令人关注的信息:奥巴马政府将在未来10年投资1500亿美元用于清洁能源,并在未来20年创造500万个新的绿色工作岗位;欧盟计划在2020年将可再生能源占总使用能源的比例提高到20%;今年1月起日本拨款90亿日元,恢复对太阳能电池板行业的补贴政策……应对经济危机,发展新能源不约而同成为世界各国重要举措,光伏产业更成为政策扶持的重中之重。
东南大学能源与环境学院院长金保升教授说,能源问题一直是中国政府政策的重点关注领域之一,近年来不仅颁布了《可再生能源法》,更是将“节能减排”作为国家经济发展战略的重点。3月26日,财政部和建设部推出了针对太阳能产业的具体的财政补贴计划,“这正是一个深入研究和探索可再生能源利用和发展的最好契机!”
“世界光伏看中国,中国光伏看江苏”,业内已形成这样的共识。记者从此次会议上获悉,以无锡尚德、常州天合、南京中电为首的6家海外上市企业,已成功开辟了全球独特的“江苏太阳能海外板块”。我省光伏企业有5家进入世界前20强,有280多家为光伏上市企业、骨干企业进行配套的特色企业,集聚效应明显。
江苏省光伏产业联盟秘书长魏启东教授透露:“预计到2010年,江苏的晶硅电池和组件分别比2008年增长2.01倍和2.46倍,高纯硅材料更是增加9.22倍,薄膜电池的增长速度达到惊人的154.7倍。”
不过他同时称,一直以来,由于缺乏产业链中初始环节技术和下游市场普及,我省乃至我国光伏产业“两头在外”的尴尬局面仍然没有改变——九成以上原材料依赖进口,九成以上产品用于出口。原材料的瓶颈仍无法突破,国内市场的培育还需要很长时间。“长期以来太阳能发电居高不下的成本,是我国推广太阳能发电的最大障碍,而要降低成本,就必须从源头上进行基础研究,将生产太阳能电池的原材料和生产设备进行国产化。”
中国可再生能源学会太阳能建设委员会副主席高纪凡也认为,国内光伏市场尚未大规模启动,系统集成和安装工程技术较为薄弱,设备国产化和本土化制造尚待推进,这些都制约着我国光伏产业的发展。要抢占光伏产业制高点,真正打破用我国宝贵的一次性能源生产的环保产品为国外环保事业“打工”的局面,江苏以及中国的光伏产业都还有一段路要走。
据悉,当“暴利标签”褪去后,我省光伏企业目前正踏踏实实通过技术创新,创造“饭碗”。目前我省已在电池片产业化关键技术、光伏组件工程化技术等方面拥有自主知识产权60多项,发明专利近20项,技术水平处在世界前列。魏启东说,江苏光伏产业链中各个环节的主要关键设备的国产化率都还有提高的空间。
专家建议,应制定我省光伏并网发电暂时管理办法,将光伏并网发电纳入正常有序的发展渠道;通过世界银行和REEEP组织,申报支持江苏省光伏产业发展规划研究和实施方案等软课题,引进国外的舆论和资金支持江苏的光伏产业发展等。
美国非政府环境智囊机构——世界资源研究所绿色电力市场化项目主任亚历克斯•佩雷拉提供了一个创新思路:把用能企业、光伏企业、第三方的金融机构等等力量整合在一起,促进风能、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的规模化和产业化,化解企业应用可再生能源的资金和技术瓶颈等,以加速可再生能源产业的发展。凭借这一模式,他领导的绿色电力市场化项目,已经成功在美国和欧洲建立可再生能源的商业和工业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