号称“太阳能电池立国”的日本,长久以来持续推动着“阳光计划”、“月光计划”、“新阳光计划”等国家能源政策,而得以让日本长期拥有全球太阳能电池产量第一的宝座,然其却在2007年让位了。所谓的“2004年单年度太阳能发电设置量”、“2005年太阳能发电累积量”、“全球太阳能电池最大产量的企业”三冠王宝座,在短期间全拱手让给了以“环境立国”的德国。
日本优势不再了吗?
根据美国PV News的报导,面对地球变暖问题,太阳能电池的生产,在国际竞争中确实出现激烈的变化。2007年日本的太阳能电池产量为92万kW,较前一年减少11.3%。反之,欧洲的产量增加43.9%,达到106万kW。美国的产量为27万kW。其它如中国、印度等的产量都在急遽增加之中。表一所示为历年太阳能电池主要生产区域别的增长状况。据PV News及相关厂商的分析,电力公司以优惠价格收购由太阳能发电所得的电力的回售制度的推动,广及德国、西班牙、希腊、韩国等,而让市场迅速扩大增长。反之,日本由于原材料的供应不稳,再加上长年推动的住宅用太阳能发电补助金制度于2005年会计年度宣告终止等因素,致使日本的市场增长幅度缩小。虽然日本企业也都推出建厂增产计划,但多往海外发展。终于,日本不仅仅在1997年迎头赶上美国并连续八年保有世界第一的太阳能发电累积导入量,于2005年输给了德国;在全球企业别当中连续七年产量排名第一的Sharp,也在2007年被德国厂商所超越,丧失了全球第一的荣耀。
表一、历年太阳能电池主要生产区域别的增长变化(单位:万kW)
资料来源:PV News
单就企业别来看,2007年全球太阳能电池的产量排名有了更迭,第一名是德国的Q Cells,年产量为39万kW,较前一年增长约1.5倍。第二名是Sharp,为36万kW,较前一年减少16%。第三名是产量倍增的中国大陆厂商Suntech Power。其次再依序是日本的Kyocera、三洋电机、三菱电机,台湾地区的Motec,以及德国的Schott Solar和西班牙的Isofoton。
面对这样的转变,日本国内的企业和专家忧心于日本太阳能电池未来的发展,纷纷探究其因,除归因于全球市场竞争快速而致落人于后之外,更有业者不讳言地严厉挞伐国家能源政策的失败,导致日本的发展根本是走在“自灭”之途。
令人质疑的能源政策
Sharp在2008年2月27日对外宣布,自1963年成功量产太阳能电池以来,终于在2007年底达到2GW的产能。根据该公司预测,全球太阳能电池累计总产量为8GW,其中1/4就为该公司所占。然而实际上全球太阳能电池的需求增长率超过40%以上,单是在1997到2005不到10年的时间里,其增长即增加约达15倍。在如此增长性极大的状况下,以环境立国而即将握有主导权的德国,产量扶摇直升,终而在2007年从Sharp手中夺得全球第一的宝座。德国的太阳能发电累积导入量,于2005年荣登世界之首,2006年的市场规模快速增长几近达到日本的3倍之多。
德国之所以能如此快速增长,其动力来自于2004年推动了所谓的Feed-in Tariff(FIT)的固定价格回售制度,无论是事业单位或家庭,经使用太阳能电池系统所发出的电力,都有回售给电力公司的义务,而电力公司必须以比市场价格更优惠的价格来取得该电力。初始的卖电价格系以电力公司2~3倍的价格回售给电力公司,之后该价格逐年调降5%,并保证有20年的回售期,经计算此作法约10年期间初期费用即可回收。据此,导入使用太阳能电池的企业或个人剧增,且多将太阳能电池列为投资对象在经营。此制度的实施,让全球2007年的新能源投融资达到850亿美元,较前一年增长了20%。在德国,大量的资金流入,制造设备与原材料也纷纷准备到位,新兴制造商也如雨后春笋般崛起。目前产量排名第一的Q Cells,于1999年成立,在2005年股票上市。
同样导入电力回售制度的西班牙、意大利等欧洲国家,也都有显著的增长。而2007年底通过能源法案的美国,也将是一个庞大的潜在发展市场。反观日本,尽管其国内只拥有4%的能源自给率,但主导政策的机关、制造厂商、电力公司仍对未来能源存在着迷惘,迟迟无法打开一条生路。从早期资源能源厅倡导“基础电源终归为核能发电”、新能源为次的理念一路发展,直到2003年才发觉发展不如预期,而改以推动RPS法,要求电气事业者应尽到在其销售电量中应含有一定量之新能源用量的义务,但是该新能源的选择具多重性,其中太阳能发电普及的促进政策就硬是输给了德国的FIT。
日美欧太阳能发电系统发展的竞争比较
在应对环境需求与新能源开拓的迫切课题之下,以日本与德国为首,受惠于政府相关部门所提供多方面的政策性支持,而让太阳能发电系统得以顺利发展,继而带动了整个欧洲与美国等的投入,让太阳能发电系统的应用发展于全球活络起来。特别是近年来,包括小规模企业公司在内,全球新加入此竞争行列的公司更是如雨后春笋般崛起,根据统计目前全球已有约500家的企业,参与此市场竞争行列。
其中,连续十余年拥有全球太阳能电池产量第一、太阳能发电设置量与累积量领先全球的日本,在最近一两年之内,陆续被德国追赶上来,而美国也紧随其后,大力推广太阳能发电产业并展现出佳绩,使得全球太阳能发电产业的龙头地位之争,出现了微妙的变化。
据推算,太阳能发电市场正以30~40%的年平均增长率快速地增长中,预计到2010年将会达到400亿美元的市场规模,而其中的300亿美元为太阳能电池所占。因此,随着太阳能发电产业的兴起,太阳能电池的需求量大增,也因此让其未来的市场发展跟着起了变化。图二为日本京瓷公司对于太阳能电池主要市场发展所做的预测。由图中明显看出,太阳能电池的发展将随着太阳能发电市场的增长而变化,除了美国的需求大增之外,亚洲国家在此领域也将会快速增长。
图二、全球太阳能电池主要市场预测图 资料来源:日本京瓷公司;
日美欧太阳能发电系统的国际竞争
综观日美欧各国在推动太阳能发电系统普及发展上,其强势、弱势与竞争威胁情势,分析如下。
日本方面
日本的强势是具有全球第一的太阳能电池生产能力,具有超过1000MW/工厂的大规模生产技术。甚至,在以太阳能发电为主的产业结构与住宅用太阳能发电系统的基础建立下,已确立了完善的销售网络。唯目前无法掌握稳定的硅原料来源,市场上极端依赖于住宅用太阳能发电系统的发展,且日后剩余电力的购买价格并未透明化,这些均将是日本的发展弱势。
美国方面
美国是依据能源法,针对太阳能发电系统的电力购入,实行税额扣除的方式,以及推动能带给美国太阳能发电产业竞争力的Solar America计划,而展开该事业领域的推广。以加州为首,通过州政府展开太阳能发电系统导入补助金的计划推动,展现出渐而具强势的增长趋势。但是,由于之前的政府对再生能源的普及扩大,采取消极的态度,以致造成今日太阳能发电产业纤弱的发展体质,加以重视收益的企业风情,而让其增长面临考验。
欧洲方面
在欧洲,实行feed in tariff制度的国家持续增加,民众或企业均对于以feed in tariff为基础的初期投资额的回收,充满着强烈信心(在初期投资时就可判断未来的收益性)。但是太阳能电池的供应能力不足,需要仰赖诸如日本等海外国家的进口。feed in tariff制度的推动,预测在未来会有所调整,其优越性将大幅降低,此将可能在面对与风力、生物能源等其它再生能源的相互竞争上,受到极大威胁。
国际竞争力的比较
承上所述,若将各国太阳能发电系统的国际竞争力,从政策、市场、太阳能电池制造、产业结构、技术开发、普及环境各角度来就其强弱做一整体评估。
日本在2000年度无论是在政策、市场、太阳能电池制造、产业结构、技术开发、普及环境上均表现出压倒性的强势之国。但是在2005年时,日本虽保有太阳能电池制造与产业结构的优势地位,但是在政策、技术开发、普及环境上,欧洲已追上了日本,且在feed in tariff制度的渗透之下,在市场上,领先了日本。而正值这个时点,新兴国家在太阳能电池制造上,也追过美国,准备攻占领先地位。
甚至,这样的状况还会持续下去,将来到了2010年之际,日本的优越性将在政策、市场、技术开发方面失去竞争优势,预估欧洲将会全面崛起。而新兴国家的太阳能电池制造也将会追上日本及欧洲。
不过,环视日本现在具有全球最强的太阳能电池生产体制与太阳能发电技术,在这样的产业结构之下,日本政府若能与太阳能发电产业共同面对普及化发展而规划出一套强化政策,那么日本的优越性在今后还有可能会再更加提高,而可望仍能保有世界领先地位。这些主要国家的国际竞争策略与新兴国家的紧追其后,将让未来的太阳能发电产业产生微妙的变化,值得关切。
责任编辑:solar_robo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