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家庭发电厂的尴尬
上海人赵春江花了20多万元在自家建了个发电厂,然而,这个中国绿色家庭电厂的“孤本”却面临着无人收购的尴尬。
5月初,记者探访了全国目前唯一一个安装太阳能光伏发电设备、自己发电并且与国家电网实现并网的家庭——赵家。到目前为止,这个“电厂”已经发电超过4000度,光照度良好的白天除了自给自足,大约还有1300度输送到国家电网。在太阳能无法施展能量的晚上,则用回国家电网的电。
但由于目前我国对于太阳能发电等“绿电”利用的政策配套尚不完善,这家“电厂”却面临着发多少电就要多交多少电费的尴尬,整个家庭上交的电费不减反增。
在全世界太阳能发电推广最快的日本,有超过1/6的家庭都已经成为“绿色家庭电厂”,但中国却仅有这个“孤本”。
与此同时,中国已经成为全世界最大的太阳能电子板生产基地,其中95%以上都用于出口。与许多“中国制造”一样,中国的光伏产业正行走在“把绿色产品供给了国外,却把污染留在了国内”的道路上,业内的专家为此而忧心忡忡。
这个家庭太阳能“电厂”的工作人员只有一个:赵春江。博士,上海电力学院太阳能研究所所长,中国太阳能研究领域的权威。他是这个“电厂”的总设计师、总经理、维修工和抄表员,而一家老老小小7个人则都是这个“电厂”的用户。
只有一个人的发电厂
“我老婆真是太浪费(电)了,这个家里光冰箱就有3台。”当本报记者走进这个位于上海莘庄“阳明国际花园”的“电厂”时,赵春江笑着“抱怨”。
5月的上海正是春雨连绵,记者到的那天上海降温,一大早就下起了中到大雨,天空一直笼罩在阴沉沉的云层中,在这样的天气下,太阳能电厂能正常运转吗?
“今年以来,唯一没有发电的一天是1月30日,电子板上积了雪。”赵春江告诉记者。根据气象记录,在1月30日之前的五天时间里,上海遭遇25年来最严重的雨雪冰冻天气,并在29日下了一场大雪。
打开赵春江的《家用太阳能发电系统运行情况报告书》(2008年第1季度)可以看到清晰的记录:无故障连续运行91天,1月30日因光伏方阵积雪,发电为零;系统发电量:736.7kWh。也就是说在一季度赵春江的“电厂”发了736度电,加上去年的3159度,至今这个“电厂”已经发电超过3800度。
一般一天可发电10度
“今天这样的天气估计一天能发2度电左右,我们来看一个普通的天气,这样比较有代表性。”赵春江在一大堆的数据中检索,“你看3月31日这天,我们可以看到早上6时30分记录的电量是0.00度,6时35分记录是0.005度,这就表示太阳能电子板开始运作了,他开始吸收阳光转化为电流。”
“刚转化出来的电流是直流电,通过一个逆变器把直流电转化为交流电,也就是我们家庭使用的220伏电压的电,这个时候电就通过电缆四处跑了,哪里需要用就去哪里,可能去冰箱的机会大一点,因为那个时候一般家里只有冰箱在用电。”赵春江尽量以最简单的语言向记者解释太阳能发电的运行过程。“很稳定,与国家电网供的电一模一样。”
“你看,一路越发越多,一直到18时25分,10.38度,以后一直保持这个数字不变,这就表示停止运转了,因为天已经太暗了。3月31日发了12个小时,总共发了10.38度电。”赵春江说,“夏天,天气好的时候可以工作十三四个小时,去年最高的一天发了17.5度电。”
由于电是不能保存的,所以当自己家的“电厂”到晚上不再运转后,赵春江家的电器就直接转为使用上海电网供的电了。白天家里消化不了的电量,也直接上网输送到国家电网。
“我估计我们家发的电,2/3是自己家用的,1/3送出去了,先到我们邻居家,我估计还没有走出这一栋楼就被用完了。”他笑着说。
一个电厂投资了26万
赵春江住的小区由12层的小高层组成,他专门买的是顶楼的复式单位,“当时买这个房就是为了搞太阳能发电,自己进行了建筑一体化的设计。”
记者在楼顶看到,原来的平台沿着斜斜的屋顶被设计成一个阁楼,阁楼的顶部就是太阳能光伏电池板,每块大约一平方米,总共有22块。这21平方米的光伏电池板就是“家庭电厂”的心脏了。“这是日本三菱公司的设备,因为工作关系和他们联系比较多,大家比较熟,价格还是打了折扣的。目前国内的光伏发电设备质量也能达到这个水平。”赵春江介绍道。
这套设备当时拿的是优惠价12.2万元。为了保证实验的科学性,记录下需要获取的一些数据,又从国外进口了温度仪、辐射仪等实验器材,花了14万元。这样算下来,赵春江的这个“电厂”总投资达到26.2万元。
2006年12月,赵春江自己开始动手安装,“12月15日凌晨零时正式开始运行,并且送入电网。”他回忆道,并给记者算了一笔账:如果家庭安装的话,加上硬件成本和专业的工程公司进行安装,预计正式进入市场运行在每千瓦5.5万元。
像他这样3千瓦功率的一套需要16万元。这对于一个普通家庭来说可以说是一个天文数字。“太阳能发电进入家庭必须要国家补助,日本和德国都是这样做的。”
德国日本发展迅速
1982年毕业于昆明理工学院的赵春江,十年后赴日本留学,在北海道北见实验室完成了博士学位的基础上,主攻光伏发电研究,自此与太阳能结下了不解之缘。
在日本留学的8年时间里,正是日本光伏产业突飞猛进的时光。丰田、本田等公司纷纷推出了太阳能驱动的概念汽车,日本政府也启动补贴政策让太阳能发电进入家庭,这一切给赵春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他说,日本政府会给安装的家庭一次性补贴70%,并设置两个电表,一个电表计算你用了电网多少电,是家庭交费的,一个电表则计算向外供了多少电,是政府强制电网收购的。
“德国虽然才起步,但目前几乎全世界生产的电子板都被德国人买走了,发展非常迅速。”赵春江介绍说,德国政府采取的不是一次性补贴,而是提高收购电价的方式。“只需要买套设备,然后什么都不用做,你就可以每天坐在家中赚钱,另一方面,还能给国家提供所需要的清洁能源。”
“德国政府规定,德国电价是0.1欧元/度,而电力公司回购太阳能发电的价格是0.5欧元/度,差价调动了居民的积极性。”他说,到2004年,德国就已经安装了10万个太阳能屋顶。
发电越多交电费越高
事实上,在我国尽管《可再生能源法》早在2006年1月1日已经实施,规定“国家鼓励单位和个人安装和使用太阳能光伏发电系统等太阳能利用系统”,同时规定了“国家财政设立可再生能源发展专项资金”。不过实施细则和相关配套政策仍未得到细化。
比如说,《可再生能源法》中规定,电网必须无条件收购可再生能源发出的电能,不过以何种价格收购,法规至今没有明确。“中国目前的居民用电价格是0.61元,如果国家电网也按照这个价来收购家庭太阳能光伏设备发的电的话,一个家庭投资16万元安装太阳能,需要80年才收回投资,这无疑是不现实的。”他说。
“电厂”运转后,赵春江找到电力部门,要求发电并网,对方没有拒绝,但也没有表示要支付收购价格,所以到目前为止,赵春江“免费”向电网送电。
不过,让人最诧异的是他的“电厂”发多少电,他就得向电力部门交多少电的电费——去年以来他们家的电费是不减反增。
赵春江介绍说:“电力公司为了防范窃电,现在安装的电表全部都是正向运转。也就是说,不管我们从大电网里下载用电还是将太阳能发的电上传到大电网,电表都是同样增加。”
这是一个典型的实施细则和相关配套政策缺失的问题。
中国太阳能产业之困
对于《可再生能源法》细则的迟迟不出,赵春江有着很多无奈,他告诉记者:“最不愿意看到的就是中国的太阳能产业又成为‘把清洁送到全世界,却把污染留给自己’的又一个‘中国制造’产业。”
他痛心地说,中国的太阳能光伏产业在技术上已经成熟,在生产能力上发展迅猛,2003年100兆瓦,2007年底到了3500兆瓦,增长了35倍。产品虽然供不应求,但95%都是出口的。
中国自身对清洁能源的应用仍然遥遥无期。
对此,上海交通大学太阳能研究所所长崔容强认为,“太阳能产业多数核心技术,特别是硅材料几乎完全依赖进口。在整个产业链中,原料、技术和设备已经被国外垄断,国内太阳能企业能做的只有终端设备的研发和生产。90%以上的原料和设备进口,90%以上的产品出口。所做的工作就是把这些硅片焊到一起,虽然做的是高科技产品,但是仍处在低档次的加工水平,和生产皮鞋、领带没有区别。”
据了解,崔容强教授正在积极呼吁《上海市10万个太阳能屋顶计划》。他统计得出上海拥有两亿平方米的屋顶,每天只要有阳光,每个屋顶将会是一个小型的绿色发电厂;把上海的大小屋顶、建筑立面联合起来,可建成一座巨型“发电厂”。以上海现有两亿平方米屋顶的1.5%,即10万个屋顶(约300万平方米)计算,为其安装“太阳能并网屋顶光伏发电系统”,每年至少能发电4.3亿度。
(编辑:xiaoyao)
责任编辑:solar_robo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