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几年来,无论中国还是世界,资源短缺和环保始终是困扰经济发展的难题。随着各国环保意识的加强,全球太阳能产业需求端呈现高速增长的趋势,但供给端却仍受限于多晶硅料源缺乏的影响,使得增长受限。但高增长需求使2007年太阳能产业市场状况仍维持高度热情。太阳能业者忙吸金,筹足银弹买料买设备,即使炙热的料源仍然昂贵,但抢占快速增长的市场先机,已成各业者的共同目标。
市场热度不减
太阳能市场随着各国环保意识抬头及立法补助等刺激方案出台,使得整个市场的需求热度有增无减,同时也吸引无数的资金投入,许多业者形容,“太阳光电”已成为吸金招牌,资金的筹措多数不成问题。
2007年初我国台湾省太阳能电池新秀昱晶率先通过临时股东会,预估透过私募、发行特别股、银行联贷及现金增资等方式筹措新台币共35亿元资金,资金规划主要因快速增长的产能,预估2007年总设备年产能将由2006年6000万瓦(MWp)跃升至210MWp,更计划2009年达设备年产能600MWp;料源方面,2006年昱晶与美国MEMC签订1000亿元、10年料源供货合约,2006年12月亦与德国Solarworld旗下的Deutsche Solar签订10年硅晶圆供货合约,料源总量为200MWp。
我国内地太阳能电池龙头厂无锡尚德也宣布,将发行额度5亿美元的可转换优先票据,单次募资的规模比起台湾省太阳能业者都来得大。其资金的规划仍是以设备及料源为主,虽然尚德于2006年与美国MEMC签订10年的供料合约,总价值达50亿~60亿美元,不过这些料源仍不足以满足尚德快速的产能增长需求,因此,尚德陆续于2006年与REC签订1.8亿美元5年供货合约、与上海卡姆丹克(Comtec)签订5年总值4.75亿~5.8亿美元的硅晶圆料源合约,2006年尚德设备总产能已达270MWp。
材料缺货将持续
虽然各家资金筹措不愁,但料源的取得不见得与资金的取得成绝对的正向比例,尤其是多晶硅供给仍呈现短缺的现象,多晶硅价格不论在合约市场或者是现货市场,都已超出正常水平,是否要签订长期合约,一直困扰着许多太阳能经营领导层。
若签订长期合约,可以减缓近几年缺料问题对营运所带来的冲击,更有机会抢得商机,然而一旦缺料问题趋于减缓,价格趋于正常化的走势在所难免,近来所签订的长期合约又将成为未来侵蚀获利的隐忧;若不签订长期供料合约,可能因为缺料问题而失去攻占各个新兴市场商机,当然也有业者以大量争取来料代工的订单来归避,不过并非所有业者均有能力可以取得该类订单,而且并非所有的客户都有料源。
虽然上述的矛盾一直存在,但现况多晶硅短缺仍是不争的事实,尤其是新产能未发挥效果时,料源的多寡成了主宰太阳能业者营运的主力。以2007年料源的市况来看,长期合约价格整体来说维持于原有的高档,公开于2007年调高太阳能多晶硅合约价格的包括美国Hemlock及日本德山(Tokuyama)两大厂。
市场推测主要原因来自于Hemlock是最先祭出长期合约的业者,2007年应是诸多合约已到期,因此,调高新合约价格使平均合约价格上扬,而Tokuyama则近几年来未明显调整价格。
值得注意的是,受太阳能产业快速增长对料材的需求不断高涨的压力下,半导体用的多晶硅已明显受到挤压,依据日经新闻的评估,2007年半导体用多晶硅价格年增率达15%~20%。
而原本支持太阳能多晶硅现货市场料源的半导体产业废晶圆,因原本即是透过各半导体厂长期小量累积所致,预估在近两年的加速耗用下,可用的量有限,也将使现货市场料源取得受限,2007年现货市场价格持续提升的机会大增,也将使业者临时、短期购料成本再提升,更凸显出拥有合约料源的重要性。
产能扩充积极
全球太阳能市场不断增长,其中又以美国市场最具代表性,包括美国加州百万太阳能屋顶法案(SB1)于2007年1月1日正式执行。美国太阳能产业协会(SEIA)宣布推动延长全美家庭及商业用太阳能装置租税减免奖励计划,由原本的2008年底延伸至2016年底,这些法案及宣言,不断为美国太阳能市场的需求推波助澜。
2006年第三季度市场出现质疑需求的声音,主要是针对全球第一大太阳能市场德国降低5%补助款,对需求所带动的冲击产生怀疑,再加上模块端在淡季前出清库存,使模块价格出现下滑走势,使市场一度对未来发展趋于保守,不过在美国市场不断高速增长的带动下,许多业者包括茂迪、益通、昱晶,都曾公开表示美国市场的增长比起原先预估的增长来得惊人,美国市场已成为其加重开发的重要地区。
除了美国,欧洲其他国家的需求亦明显增长,为抢得这些新兴市场的商机,太阳能业者积极进行扩充产能增加产出并积极上下游整合,以扩大市场占有率,对于高价的料源也只能选择接受,相对地对于资金的需求更加渴望。
从尚德前往美国纽约证交所挂牌后,在资金充裕的情况下,顺利签订数宗料源合约,购并全球第一大太阳能模块厂日本MSK以朝下游整合深耕,尚德的发展模式成为内地太阳能业者的依循目标,包括天合光能、太阳能电池厂晶澳等都已陆续赴海外挂牌成功,另包括太阳能电池厂天威英利及硅晶圆厂江西赛维都将陆续跟进,而这些业者也都依循尚德模式,大力扩充产能,努力朝产能、市占率“第一大”的方向前进。
相关连接
我国太阳能产业发展存在三大瓶颈
作为最有前景的新能源之一,太阳能产业被看作是完成节能降耗指标的“排头兵”。虽然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太阳能集热器生产国和使用国,但是却没有形成一条清晰的太阳能产业链。太阳能产业存在三大瓶颈:原材料、设备和技术依靠进口,使得产业先天不足;技术门槛过低导致无序竞争,又使得后天缺乏良好的发展环境;而缺乏鼓励政策,传统观念使得这种清洁能源没有用户市场,这是亟待改变的最根本因素。
核心技术依赖进口。太阳能产业在我国正式起步只有10多年的时间,目前在设备、工艺、技术、设备和人才等方面都需要引进、消化和吸收,多数核心技术,特别是硅材料几乎完全依赖进口。在整个产业链中,原料、技术和设备已经被国外垄断,国内太阳能企业能做的只有终端设备的研发和生产。90%以上的原料和设备进口,90%以上的产品出口,我们的工作就是把这些硅片焊到一起,中国成了另一个“世界加工基地”。虽然干的是高科技产品,但是仍在低档次的加工水平,和生产皮鞋、领带没有区别。
无序竞争导致恶性循环。数据显示,目前全国的太阳能生产企业已达3000多家,打着太阳能发电旗号的产品和企业层出不穷。“杂牌多,市场乱”是目前太阳能市场的写照。目前我国太阳能热水器年产量约500万台,其中90%以上是各种小牌子。从产品外观看都差不多,但质量、价格差别却很大。参加竞争的企业很多,为了生存,太阳能只能像家电那样玩“价格战”。既然做太阳能的就是一个高级焊工,那些没有资质的企业、不符合技术标准的企业都能进来,就是因为设定的技术门槛太低了。这种自由竞争导致了今天的恶性循环。不降价,就没有市场,就没有客户。用户根本不管你的产品质量和服务怎么样,只认便宜。而太阳能热水器不像普通电热水器,对设备的技术要求很高,一旦使用了不合格的或者质量不达标的设备,用不了多久就坏了。可是用户没意识到这是质量低劣的企业导致的,反而把这笔账算到了全部太阳能企业的头上,从此就恨上了太阳能。
观念落后是最大瓶颈。制约太阳能产业发展的最大瓶颈来自人们观念的不认同。一些建筑行业出于设计外观的考虑,不赞同在顶楼安装太阳能电池;一些用户由于生活习惯的原因,不愿意使用太阳能;还有部分用户因安装使用不当而抵制太阳能。目前北京有三分之一的住宅小区不让业主在顶楼安装太阳能热水器,理由是影响整体美观,或者顶楼居民反对。使用者的不赞同使太阳能设备没有国内市场。一方面国内产业规模扩大,竞争者逐渐增多,另一方面国内市场却不能得到同步的扩展,所以大部分国内企业只能寻求出口获得利润。但是靠低价位进军国际市场的做法很快受到了阻挠。面对我国大量出口太阳能终端设备,欧洲部分国家为了保护本国企业,采取限制从外国进口相关产品的政策。这无疑使国内太阳能生产企业雪上加霜。
应采取鼓励用户使用政策。太阳能技术作为煤、原油等化石燃料的替代能源,既能减少污染物的排放,又能减少常规能源的消耗,正是一举两得。但是,作为新能源的代表而被寄予厚望的太阳能产业却陷入了一个死结:一端是没有核心技术、只能重复低端加工的无序竞争环境,另一端是缺乏用户认同、萎靡不振的消费市场。既然推广太阳能的根本目的在于节能减排,那么必须要通过政府出台鼓励用户使用的政策,才能解开这个死结。应该从三方面推进相关政策:一是强制推行太阳能产业国家标准,使得一大批不符合资质的企业被淘汰出局;二是要对太阳能生产企业的技术研发和税收方面予以优惠政策;三是要对太阳能使用者予以优惠补贴,尤其对贫困人口和农村人口实行补贴。使用太阳能的成本要高于常规能源,所以美国也出台了类似的补贴政策,鼓励有条件地区的人们广泛使用。我们要想要回蓝天,也应该这样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