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站在统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高度,提出了“四个革命、一个合作”能源安全新战略,作出建设新型能源体系,加快构建新型电力系统、新型电网等一系列重大战略决策,为新时代我国能源电力高质量发展指明了基本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
湖南省具备新型电力系统落地建设的良好基础,并初步形成了一定的先发优势。同时存在以新型电力系统建设推动能源电力高质量发展的迫切现实需求。
湖南建设新型电力系统主要具备“四大优势”
一是政策支持力度“大”。湖南省委、省政府发布了全国首个省级新型电力系统发展规划纲要,揭牌成立湖南省能源集团。国家电网总部大力支持湖南电网建设,近年来在湘投资持续保持高位。
二是清洁发展基础“好”。湖南清洁能源装机占比64.6%,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十四五”期间,新能源装机规模累计增长150%。煤电机组全部实现超低排放。全省能耗强度和碳排放强度不到全国平均水平的70%。
三是系统调节资源“足”。湖南抽水蓄能资源丰富,纳入国家能源局中长期抽水蓄能规划的项目储备已超过3600万千瓦。新型储能产业链完备,拥有先进储能材料企业近百家。
四是科技创新水平“高”。拥有电网防灾减灾全国重点实验室和国家级输电线路覆冰、舞动、山火监测预警中心。株洲中车自主生产的各类IGBT芯片市场占有率全国第一;特变电工衡变公司是全球变压器单厂产能最大和中国输变电领域产业链最完备的企业;三一集团全面布局风、光、储、氢、用等新能源产业链及核心装备技术。
湖南构建新型电力系统面临的挑战
由于湖南省一次能源匮乏,缺煤无油乏气,整体处于全国能源流、电力流双末端,向新型电力系统转型面临“转型与空间”“转型与保供”“转型与经济”“转型与安全”“转型与协同”五大挑战。
转型与空间。湖南省地形以山地和丘陵为主,水面受环保、水利等因素制约,实际可供新能源开发利用的空间资源十分有限,建设同等规模新能源所需土地资源较西北、东北等地区多20%以上。同时湖南省新能源资源丰富地区与水电布局高度重叠,且多位于电网薄弱区域,清洁能源集中大发时段存在新能源与水电送出争抢通道的情况。
转型与保供。电源方面,煤电、气电等支撑性电源因建设运营成本高而数量较少;火电装机占比低于全国平均水平;水电大多数为不具备调节能力的径流式电站;新能源资源禀赋较差,且发电高峰期多为电网负荷低谷时段,难以形成可靠电力支撑。负荷方面,第二产业用电比重相对较低,第三产业和居民生活用电比重相对较高,造成用电负荷波动性大,加大了电力保供难度。
转型与经济。在“双碳”目标下,为保障高比例新能源并网消纳和可靠供电,需增加电网建设、容量备用、安全保障等附加成本,单靠新能源发电成本下降不能完全对冲系统成本的上升,增加了改善电价水平的难度。
转型与安全。由于风电、光伏等新能源发电存在不稳定性,当传统支撑性电源占比下降后,电力系统安全运行支撑能力随之下降,系统稳定运行难度加大。
转型与协同。分布式能源、电动汽车、用户侧储能等快速发展,新主体、新业态加速涌现,对电力系统调控技术和管理体系提出更高要求。为高效优化调配海量分布式资源,亟需先进的信息通信与数字化技术,更好地将分散式资源“聚沙成塔”。
如何构建具有湖南特色的新型电力系统?
近年来,国网湖南电力按照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念好“绿、新、保、产、优”“五字诀”,按照“政府主导、电网主体、各方参与”的建设模式,科学制定建设新型电力系统的湖南方案。
因地制宜,统筹谋划新型电力系统建设方案在总体架构上,打造“1463”框架体系。瞄准“一个目标”。构建全国领先的湖南特色新型电力系统。
用好“四类抓手”。以“聚”为核心任务,实现海量分散式资源的精准感知、智能决策和群调群控;以“柔”为基础底座,应用柔性灵活的先进电网技术,持续提升电网供电能力、抗灾能力和承载能力;以“储”为关键环节,科学推进抽水蓄能、电化学储能等多类型储能协同布局;以“数”为重要手段,深化人工智能、电力北斗等数字化新技术融合应用,推进电网数字化转型。
夯实“六大支撑体系”。加强电能供应支撑体系建设,一方面坚持自建与外引相结合,大力推动省内新增电源和“外电入湘”通道建设;另一方面推动传统电源与新能源优化组合,实现稳定供应与清洁低碳的最佳平衡。加强网架承载支撑体系建设,统筹推进主配电网协调发展,加快建设现代新型湖南电网,提升电网对能源资源大范围优化配置能力。加强能源消费支撑体系建设,聚合管理、节能提效,通过“政府+市场”双轮驱动,提升负荷对电力系统运行调节的响应能力。加强多元储能支撑体系建设,高质量推进湖南省抽水蓄能电站建设运营,推动新型储能规模化发展。加强数字赋能支撑体系建设,持续深化电力、算力融合,推动网络结构动态优化、生产运行精准控制、用户行为智能调节。加快建设市场机制支撑体系建设,完善电力市场交易机制和电力价格形成机制,推进全国统一电力市场建设落地。
强化“三重创新”。探索源网荷储聚合模式创新,打造分布式光伏、常规中小电源、新型负荷以及储能四类聚合平台。推动核心技术装备攻关创新,聚焦设备柔性化技术、数字电网、智慧配电网等领域开展重大科技攻关。实现示范试点推广应用创新,打造一批具有首创性、影响力、带动力的精品示范工程。
在建设目标上,坚持“三步走”方案当前至2030年为加速转型期,煤电、外电等电力供应基础进一步夯实,新能源装机4900万千瓦以上,成为增量主体,基本建成区域交换枢纽,抽水蓄能与新型储能共同发展,统一市场基本建立。
2030~2045年为总体形成期,新能源装机8600万千瓦,成为主体电源,长时储能技术取得突破,多元融合储能体系得到完善,多种电网技术形态融合发展,骨干网架形成五大柔性分区,系统数字化智能化技术广泛应用。
2045~2060年为巩固提升期,新能源装机1.2亿千瓦,跨省跨区特高压直流达到6回,终端用能高度电气化,特高压柔直组网、超高压柔性分区格局完全形成,多时间尺度多类型储能协同运行,有效市场运营进入成熟期。
打造影响力大、示范性强的新型电力系统示范工程湖南新型电力系统建设以长沙为重点,打造一批在全国具有首创性、影响力、带动力的新型电力系统示范区。
目前,湖南新型电力系统创新中心和橘子洲零碳能源体验厅已投入运营,橘子洲示范区完成供电线路及配电设施改造,长沙临空经济示范区建成投运湖南省首个虚拟电厂试点,“三区三厅”示范效应逐步形成。
成立全国首个省级新型电力系统发展联合研究中心,形成“政企产学研”五方联动大平台湖南省新型电力系统发展联合研究中心于2023年9月由湖南省发改委授牌成立,是全国首个“政府主导、电网主体、多方参与”的省级新型电力系统发展联合研究中心,主要有三个方面的功能定位:一是通过股份制公司实体化运作,打造具有核心竞争力的新型电力系统技术产业合作创新平台,二是构建“开放合作、自觉自愿、共建共享”的协同研究体系,三是开展探索具有湖南特色的新型电力系统发展路径等一系列研究,带动创新链、产业链融合发展。
责任编辑:周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