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国网福建省电力公司公布了2024年第二季度分布式电源可接入容量,有11个县和大量的供电所,可开放容量是0,成为我们通常讲的“红区”。
放眼全国,已经有上百个县级行政区,无法新接入更多分布式光伏。
从国家能源局公布的2024年一季度光伏发电建设情况看,全国光伏发电新增装机达到45.74GW,同比增长35.9%。其中,分布式光伏新增装机23.81GW,同比增长31.33%。虽然户用光伏的装机规模有一定下滑,但工商业分布式一季度新增装机同比大涨83.37%,创造了新的纪录。
分地区看,江苏、山东、浙江依然是分布式光伏发展热土,一季度新增装机均超过2GW。尽管很多人认为,山东省分布式光伏已经成为一片“红海”,但市场潜力仍然不容小觑,当地能源转型对风光等新能源的需求依然明确。从山东省能源局发布的《2023年能源转型关键性数据》看,光伏发电在当地电力装机中的占比已经超过26.9%,加上风电装机可接近40%,成为当地电力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与此同时,全年风电、光伏发电量达到1153亿千瓦时,是首个过千亿千瓦时的省级电网,在全社会用电量中的占比超过14.37%。
众所周知,光伏、风电等新能源具有波动性、季节性特征。为了确保电网安全稳定运行,部分地区采取“一刀切”的方式,对光伏渗透率较高的“红色地区”限制光伏备案、并网,但这显然不是最优解。正所谓“堵不如疏”,无论是主管部门还是光伏从业者,都应当对消纳红、黄色地区仔细甄别,分析痛点,通过配置储能等途径,提高各地接受分布式电源并网的能力,让更多项目及时并网成为可能。
以山东为例,全省136个县(市、区)中,2024年有53个县(市、区)低压配网接网预警等级为“受限”,43个县(市、区)低压配网接网预警等级为“一般”,其余40个县(市、区)低压配网接网预警等级为“良好”。除了加快改造配电网,提升新能源接入能力,还需要推广“集中汇流+储能”模式,同时推动能源主管部门、电网部门和当地用电大户联动发展,加强顶层设计,为分布式光伏创造更好的发展环境。
作为其中的典型代表,德州市相关部门印发《关于进一步做好分布式光伏并网运行工作的通知》,明确提出“在承载力为黄色、红色区域,新增的非自然人分布式光伏项目,储能配置比例不少于15%、时长2小时,租赁容量视同配建容量”的政策,规范分布式光伏开发建设模式和标准、明确新增的非自然人分布式光伏项目,合理配置储能或通过市场化方式租赁储能容量,推动分布式光伏消纳由“输血式”向“造血式”加快转变,成功化解电网安全风险。
德州光储项目带来重要启发
今年上半年,天合富家在山东省德州市某分布式光伏+储能项目成功并网,给大家开发分布式光伏项目带来了重要启发。据介绍,该项目计划配备储能容量总计为 7.3MWh,预计建设光伏24.4MW。技术负责人指出,通过在低压台区配置储能,将光伏发电高峰时段无法消纳的电量部分存储,能够有效缓解台区变压器及线路反向重过载情况,提升台区供电安全性和可靠性,并进一步提升台区电能质量,从而解决环节台区配电网电压过高等问题。同时,他们还利用先进的物联网、云技术,于台区储能端接入了天合富家自主研发的智能微电网聚合系统,通过信息化技术实现储能与电站监控和管理的有机整合,为后续响应电网指令、参与电力交易、形成电网互动打下基础,希望形成可大规模推广的新模式。
此前天合富家董事长高海纯在接受索比光伏网采访时提到,无论是个别地区并网容量不足,还是工商业电价调整,都只是分布式光伏发展过程中的小插曲,事实上多数地区的光伏渗透率并未达到电网极限,对今年全国分布式光伏市场保持乐观预期。这也与天合光能董事长高纪凡在全国两会期间提出的“鼓励集中式和分布式光伏配置储能,进一步完善电网调度机制,充分发挥源网荷侧的储能作用,打造光伏新质生产力”建议遥相呼应。
跳出红海思维
实现高质量发展
众所周知,新能源产业是新质生产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支撑和推动国家新质生产力形成的能源资源基础。作为天合光能培育新质生产力的典范,天合富家早已成长为集制造、服务、数字化等多维度生产要素配置于一体的分布式光伏头部企业,一方面为超百万用户提供原装产品与服务,实现了自己的“百万屋顶计划”;另一方面,他们积极推出5A级户用光伏解决方案,推动行业规范高质量发展,完成更深层次的变革创新,持续发挥新能源领域新质生产力的标杆典范作用,推动行业规范高质量发展。
在山东省能源工作会议上,相关领导提出,2024年,全省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新增装机1500万千瓦以上、规模突破1亿千瓦,能源领域投资力争达到2000亿元左右。显然,作为经济、工业大省,山东的电力需求、新能源市场还有很大发展空间,绝不是部分从业者认为的“红海”。而根据索比咨询预测,2024年,全国分布式光伏特别是工商业分布式将迎来新一轮爆发,光伏+储能的应用形式将更加丰富、更加多元,收益也将更加明确。期待天合富家等优秀光伏企业凭借自身的技术能力牵头多项行业标准的制定,推动行业规范高质量发展,完成更深层次的变革创新,未来也将持续发挥新能源领域新质生产力的标杆典范作用,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提供安全可靠的能源保障,助力全球“碳中和”目标早日实现。
责任编辑:周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