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中关村储能产业技术联盟(CNESA)统计:2023年全球新增投运电力储能项目装机规模52GW,中国、欧洲和美国合计占比88%,引领全球储能市场发展。中国占据47%的份额稳居首位,欧洲占比22%,美国以19%的份额位列全球第三。
中国储能技术的崛起
随着全球能源结构的转变,储能技术成为了新能源领域的重要一环。中国在这一领域的研究与应用已取得了显著成果。近年来,不少中国储能企业凭借先进的技术和过硬的产品质量,开始进军海外市场,尤其是美国这一全球最大的经济体。
实力与机遇并存
美国作为能源消费大国,对储能技术的需求与日俱增。中国储能企业凭借成本优势和技术实力,正逐步在美国市场站稳脚跟。从户用储能到大型电站储能系统,中国制造的储能产品正逐步获得美国消费者的认可。根据EIA公布的数据,2024年1-3月美国大储新增装机1.23GW,同比增长186%,其中3月份美国大储新增装机1.05GW,同比增长287%,环比增长2812%。增长势头非常强劲。
不过,对于中国储能企业而言,最大的风险可能还是政策风险。
据彭博社消息,当地时间5月14日,美国白宫宣布将对一系列中国进口商品上调关税,包括半导体、电动汽车、锂电池、光伏产品、关键性矿物等。这将影响价值180亿美元自中国进口的商品。其中首次针对锂离子电池征收关税:动力电池自2024年起关税由7.50%提升至25%;非动力电池(含储能电池)自2026年起关税从7.5%提升至25%。
好在凭借着强大的技术与成本控制力,中资企业在美国储能产业竞争中仍占据优势地位。
根据中信期货测算,目前美国储能企业的单位生产成本在320-330美元/KWh,该法案为美国本土生产电池企业提供的补贴相当于储能单位成本的10%,并为购买储能产品的项目方提供10%的OTC补贴,因此对于终端客户而言,该法案的补贴比例在10%-20%之间(视生产厂商让利幅度决定)。
而中国目前国内电芯价格约为0.4元/Wh,折合56美元/KWh;储能系统价格约为0.8-0.9元/Wh,折合111-125美元/KWh,具备显著的价格优势,即便加征25%的关税后,储能系统价格依然维持在139-156美元/KWh,相较于美国储能企业的生产成本不到50%。因此倘若美国电池生产成本没有明显下降,单纯依靠IRA法案补贴和对中国锂电加征25%的关税,美国生产的电池及储能设备无法从经济上赶超中国生产的电池及设备。
所以,中信期货认为,此次关税政策虽然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电池和储能设备的出口,但短期内美国本土生产的电池不论是从成本上还是规模上都难以取代中国进口,美国难以摆脱对于中国进口电池的依赖。
市场展望
中国储能企业在美国市场的布局,不仅展示了中国新能源技术的实力,也为全球能源转型提供了新的动力。未来,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成本的进一步降低,中国储能企业有望进一步在全球市场上占据更重要的地位,推动全球能源结构的持续优化。
中国储能企业在美国市场的“争霸”,不仅是技术和商业的较量,更是对全球能源未来发展趋势的引领。在这场跨国竞争中,我们有理由期待中国储能技术的更多创新和突破。
责任编辑:周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