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24日,CCTV-2央视财经频道专访全国人大代表、全国工商联副主席、通威集团董事局刘汉元主席,就光伏产业发展、推动产业协同发展、共建行业良性生态等话题进行了深入交流。通威集团副总裁黄其刚全程陪同。
刘汉元主席接受CCTV-2央视财经频道专访
谈光伏产业发展
走在世界前列,加速推动能源转型
谈及2023年及今年光伏行业发展,刘汉元主席表示,2023年是变化非常大的一年,总体来讲上半年出口形势和国内形势都很好,价格也处于不错的位置。随着产量的增加,价格逐渐下行,应用量增加,价格出现比较明显的下降,这是2023年的特征。过去一段时间,全世界的光伏装机量增加,对应原来的产能,供需之间有一些欠缺,所以那时的价格处于偏上或者冲高的状态。随着供应的上升、规模的上升,使供需状况有所平衡,虽然应用量还是在增长,但总体供需平衡程度在变好,有的甚至供大于求,有所结余,所以导致价格明显下降。价格下降增加了产业链本身的压力,因为成本、价格距离越来越近,但带来的最大好处是加大了应用的条件。根据最新数据显示,2023年我国全年光伏新增装机容量达到约216GW,再超预期,走在了世界前列,使大家看到了能源转型的速度在加快,“双碳”目标实现的条件更加具备。
谈产能过剩
练好内功是穿越行业周期的关键
对于当前大家关心的产能过剩问题,刘汉元主席表示,过剩是行业的正常周期。其实在市场条件下,几乎每一个产业,只要市场是自由的,供应量和需求量之间始终是通过价格传导,影响投资扩产、减产,始终是一个周而复始的过程。所以在此背景下,2023年的供需状况有所平衡,价格有所回落或下行,在市场条件下总体是正常的。面对这样的周期,对通威而言,练好内功是关键,比如在多晶硅生产环节,用什么样的方式能够让消耗水平再降低、让产品质量再提高,什么样的速度能让产品转型加快,更好地适应后端对产品质量、结构的需求,从而能够获得行业里面更多的机会。对市场而言,什么样的方式能够使行业更加理性地面对阶段性的冲击,彼此在过程中有所为、有所不为,加强行业的协同合作,使过程更好、更温和,更能顺利度过,这值得行业内外共同思考。
刘汉元主席分享精彩观点
谈行业分工
彼此理解,有所为、有所不为
关于通威一体化布局问题,刘汉元主席表示,曾经大家对分工和一体化有很多纠结。在目前的环境氛围当中,大家认为一体化更有优势。因此,通威在2022年、2023年也基本完成了一体化的进程。从最早的多晶硅到拉棒切片,到电池,到组件,到现在正在完善的工业硅环节,通威在行业里可能是一体化链条最长、各环节连得最通的企业之一。这样做可以使成本降到很低,中间的匹配关系做得很好。但也可能会增大行业竞争压力,如果行业竞争压力增大,甚至过度竞争或者无序竞争,将使行业生态变得更加惨烈,使中国光伏的国内产业规模、国际形象、市场占有率以及经济利益受到影响。一体化也许有优势,但在一体化和专业化分工之间,大家如何能够彼此理解,有所为、有所不为,把自己所专所精的做强,适当做大,支持别人也把所专所精的做强做大,行业里维持合理的竞争力度,相互有所分工和协作。这是2024年摆在所有行业同仁面前需要回答的命题。如果这个命题答得好,中国光伏既能保持全球竞争力,又能有足够的理性和良好的商业氛围和生态,不仅在国内发展得更好,也会在走向全球市场的时候,在推进全球能源转型的时候更理性、更高效。
通威旗下永祥股份内蒙古包头基地
谈光伏市场
规模巨大,需要全社会共同呵护
对于光伏市场的预期,刘汉元主席特别用了三个“很大”来形容光伏产业的市场空间,并表示,瞄准“30·60”双碳目标,碳中和路径上还有20年、30年或30年多一点的时间。在成本上,光伏在所有的可再生能源中已取得足够的领先优势,会成为一半以上到2/3的未来一次能源的来源,并成为真正主流的可再生能源。近年来,国家发改委等国家部门多次出台文件,关心并帮助光伏产业发展。在这个过程中,市场既需要大家支持、支撑和呵护,也需要大家尊重,市场的事情尽可能交给市场去处理,特别是在保就业、保增长、稳增长的时期。其实在光伏、风力等能源转型的产业上投资,包括配套的储能产业以及电动汽车、动力电池、储能电池等“新三样”方面,如果速度控制得好,有可能在近两三年、三五年形成5万亿、10万亿、15万亿甚至更大的产业规模,成为拉动经济发展的动力,同时使所有投资更健康、更绿色、更生态、更持久。这是很好的机会和时点,值得相关部门和全社会共同去展望,共同去推动,共同去呵护它的有效实现。
通威太阳能(组件)南通基地
责任编辑:周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