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全球能源危机的进一步显现以及国家“双碳”政策的深入实施,光伏市场展现了广阔的前景和巨大的潜力。创维作为国内最早布局光伏产业的企业之一、分布式光伏行业龙头之一,在商业模式、产品质量和用户服务上展现出了行业标杆形象。
创维集团新闻发言人兼品牌部部长陶双华主持交流活动。深圳创维光伏科技有限公司董事、总经理马龙,深圳创维光伏科技有限公司董事、副总经理曲婉菲,创维光伏品牌总监王春丹,创维光伏西南大区总监聂世和等领导出席交流活动,着重分享了创维光伏的发展现状、战略规划及未来展望。
商业模式、产品质量、用户服务全面领先,打造高质量发展标杆
为积极响应国家“双碳”目标及乡村振兴战略,顺应现代能源、智能制造和数字科技融合发展的大趋势,创维于2020年进军光伏产业,凭着深耕家电业务30多年的品牌优势,以“光伏+普惠+数字科技”的创新商业模式为突破口,开创行业先河,快速布局智慧新能源业务,助力乡村振兴和经济高质量发展,目前已将其打造成为创维集团的“第三增长曲线”,实现了“从智能家电到双碳生态”的企业转型。
2023年上半年创维光伏营业额为121.34亿元,与2022年全年的119.34亿元同比增长2亿元。2022年营业额为119.34亿元,较2021年同期的41.01亿元增加78.33亿元,增长率高达191%。
过去3年里,创维集团重点投入技术创新研发,自主开发了「光伏电站自动化设计系统」,可针对用户屋顶结构定制设计出精准度更高、安全性更强的产品。同时,创维自主研发的「智能运维系统」,有效将光伏信息融合互联网先进技术与数字信息技术,全面实现户用光伏电站的实时数字化管理。
根据市场导向、洞察用户需求,创维对光伏产品进行全新升级,迄今已推出六大户用产品:小阳楼、金装房Pro、向阳院、零碳园、悦阳亭、彩虹屋Pro,可满足不同地区、不同房型用户需求,提高更多屋面利用率,持续保障用户发电收益。
深圳创维光伏科技有限公司董事、总经理马龙认为“高标准、严要求”的全流程品控管理贯穿创维光伏电站建设始终,是成功的关键。“供应商需按创维BOM清单定制化生产,产出部件品质高于其自有出厂产品。创维光伏经全球顶级认证机构TÜV(北德)监造,从选材、生产、工艺、检验等多环节保证产品质量。此外,电站建成后,创维光伏不仅联合中国人保为电站投保,且通过7*24小时智能运维系统实现数字化运维管理,为光伏电站的高效运行保驾护航。”
借助创维智能家电的强大供应链背景,创维光伏推出“电站0元装,家电免费送”,真诚回馈用户,可选择经营性租赁模式或合作共建模式。无论是哪种模式,用户安装电站都不花一分钱,每年可享受电费分成或屋顶租金,安装首年还可以免费获得6000余元包括彩电、冰箱、洗衣、空调及热水器等家电产品。
深圳创维光伏科技有限公司董事、副总经理曲婉菲表示,依托创维光伏推出的创新商业模式,用户“0投入”就可建设电站,减轻了资金压力,因此得到了广大用户的认可。
得益于在品牌声誉、产品质量、商业模式、用户服务上均做到行业标杆,截至2023年上半年,累计建成并网运营的户用光伏电站超过33.9万座,展现了创维集团新能源业务抢抓机遇、乘势而上的高质量发展。2022年,创维光伏斩获“低碳创新社会责任企业”殊荣;2023年,创维光伏被新华网评为“2023全国乡村振兴优秀企业”。
深圳创维光伏科技有限公司董事、总经理马龙表示,“未来,创维光伏将继续推动多元化绿色低碳发展,拓宽新能源业务的应用场景,逐步开拓工商业光伏、用电侧综合智慧能源管理等业务,通过建成更多的电站,抓住市场风口,为我国早日实现乡村振兴战略,实现共同富裕贡献力量,为社会持续创造价值。”
不忘初心肩负社会责任,多维度持续助力乡村振兴
创维集团始终肩负企业社会责任,为助力乡村振兴贡献企业力量。
持续深耕户用光伏业务的同时,创维集团始终保持初心,发挥自身智能科技优势,弥补农村数字化发展的短板。不仅将创新的光伏产品带到当地,创维还为三塘镇路东小学爱心捐赠了创维86英寸超大屏智能电教产品、学生书包、防晒衣、教学打印机等物资,同时为村委会捐赠打印机,赢得了路东小学师生的热情欢迎。
数字化促进乡村教育发展,创维此次捐赠的86英寸超大屏智能电教产品,以智慧教学一体机为基础,搭配创维优课、创维集控等软件,能够为学校带来丰富的教学体验。教室通过软硬件间的无缝对接,将教与学充分融合,贯穿课前、课中、课后整个教学流程,同时也满足学校管理者云端高效管理教室终端设备及教学数据管理需求,打破传统课堂中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实现学生多样化学习、教师轻松上课的一站式智慧教学体验。
创维集团以敏锐的洞察躬身入局,推动光伏行业快速发展。通过创新的商业模式、强大的科研能力,创维激流勇进,在光伏行业中打造了一次次标杆,成为当之无愧的行业领军者。与此同时,创维集团不忘初心肩负社会责任,顺应国家发展大势和战略需求,坚持科技创新,以优质的产品和高效的服务,赋能乡村经济、乡村环境、乡村教育,共同建设中国美丽乡村。
责任编辑:周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