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一季度,公司跟踪支架的出货量大约在70万千瓦左右,比去年同期有了很大增长,我们已经感觉到行业在转暖了。”出货量的大幅攀升让江苏中信博新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下称“中信博”)国内营销负责人周石俊充满期待。
“光伏支架行业盈利能力向历史平均水平回归,盈利拐点可期。”东兴证券在光伏辅材行业研报中也给出了类似结论。
2022年,国内光伏跟踪支架市场会给“期待者”带来怎样的机遇?
国内市场渗透率偏低
根据中信博2021年度财报,2021年,该公司营业收入为24.15亿元,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为1503.23万元,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扣除非经常性损益的净利润则为-3670.2万元,同比分别下降22.8%、94.73%及114.57%。
“去年,国内光伏供应链的价格一直处于高位,导致很多光伏电站的建设施工都出现延期,支架的需求自然就跟不上。而且,钢材、芯片等原材料价格都在上涨。”周石俊指出,这些因素都直接影响了2021年光伏支架的盈利水平。
在行业整体盈利水平不佳的背景下,跟踪支架的市场空间同样受到挤压。中信博2021年度董事会工作报告指出,该公司2021年度的支架产品出货中,跟踪支架出货量约为233万千瓦,固定支架出货量约为 418万千瓦,跟踪支架销售收入占主营业务收入的比重同比下降5.22%。
中信博的销售数据背后,是国内跟踪支架渗透率偏低的现实。国际咨询公司伍德麦肯兹的调研数据显示,2020年,全球跟踪支架在大型地面电站中的渗透率在50%左右,而经过一年发展,2021年,我国跟踪支架市场渗透率仍仅为14.6%。
初始投资偏高等因素制约市场扩容
主动追光、发电收益更高的跟踪支架,为何在国内市场得不到普遍认可?
东兴证券行业分析师洪一表示,首先,在市场使用习惯上,国内光伏市场对跟踪支架认知度一度不及海外。在早期光伏电站安装中,固定支架造价和技术含量较低,而早期跟踪支架在技术和质量上存在一定问题,影响了投资人的信心。同时,在过往的“补贴时代”,部分投资人对企业的考评往往更看重初始投资成本,忽视了发电成本和投资回报率。此外,在一些光伏消纳不佳的地区,跟踪支架带来的多发电量往往无法获得更多收益。
从成本角度出发,洪一指出,相较于固定支架,跟踪支架在支架成本、占地面积和后期维护方面的投入都要更高。“跟踪支架需要安装电控及驱动系统,导致初始成本增加约0.2元/瓦左右。其次,支架占地面积受纬度影响大,尤其是斜单轴和双轴跟踪支架,在纬度50度地区占地面积几乎是纬度18度地区的8倍,而固定支架占地面积增加不到5倍,若是在地价较高的地方,跟踪支架优势就无法体现。此外,相对于固定支架,跟踪支架高度较高,导致清洗、维修难度也较高,相关费用会随之增加。此外,跟踪支架系统的自耗电较高,故障率也相对较高。”
风光大基地开发助力打开国内市场
“现在我们已经能感受到行业的变化了。”周石俊告诉记者,随着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提出,国内对于风电、光伏大基地建设日益重视,跟踪支架的市场也在逐步打开。“一方面,大基地普遍布局在西北地区,这些地方的地面环境、日照条件等本就适合安装跟踪支架;另一方面,大基地的电站开发多由大型央企、国企主导,他们往往更看重项目的长远收益,也乐于应用跟踪支架这类新技术。”周石俊透露,通过对目前风光大基地的相关调研发现,跟踪支架的渗透率已经远高于此前的大型地面电站项目。
“跟踪支架更适用于高直射比、双面组件、大型地面集中式等电站项目,大基地等大型光伏项目的建设,为跟踪支架的应用带来广阔市场。”洪一认为,目前,制约我国跟踪支架发展的各项因素确有改观迹象。未来,随着跟踪支架生产技术不断升级,在产品可靠性提升的同时,造价成本也有望不断降低,市场对跟踪支架的认可度也将随之提升。同时,随着光伏行业进入“平价时代”,下游电站将更多以项目内部收益率(IRR)作为考评方式。“电力市场不断向智能化、信息化升级,将大幅催生光伏电站精细化管理需求,同时也将推动跟踪支架需求快速增长。”
洪一指出,近年来,我国跟踪支架龙头企业已经形成了较为完整的供应链渠道。在市场认可度不断提升的过程中,国内跟踪支架生产企业也将迎来更大发展空间。
责任编辑:周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