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光悠悠,风华赓续。一张照片,承载厚重的情感;一个历史片段,时至今日仍让人心潮澎湃。从重大历史事件的珍贵瞬间,到拼搏岁月的点滴碎片,四十年的砥砺前行,造就了如今通威的沧桑巨变。迎来通威40年华诞,当我们回眸历史瞬间,一张张泛黄的老照片如同亲历者,将通威40年筚路蓝缕的发展历程重新叙述,生动讲述通威那“看似寻常最奇崛”的兴业历程。
为隆重献礼通威40年华诞,从今日起,集团传播平台正式推出“致敬40年”系列传播之《通威40年·瞬间》,每期选取具有意义的历史照片,讲述老照片背后的激情岁月、温暖情怀。用影像串联起四十个春秋,共同见证通威四十年沧桑巨变,共同致敬我们一起走过的岁月。
▲ 1984年10月25日,眉山县水电局和科委联合对网箱养鱼进行验收
你要仰望星空,知道方向在哪里,梦想在哪里,理想在哪里。知道了方向,脚踏实地地往前。
——刘汉元主席
通威40年·瞬间
跟随这张老照片,回到1984年。
那年10月25日,不到20岁的刘汉元主席体验到生平第一次万众瞩目的感觉。七个月前,他将大约3800尾鱼苗投入到一只废弃钢管组成的网箱中,开始了渠道金属网箱式流水养鱼试验,现在到了成果验收的阶段。
网箱养鱼验收现场
当天,省计经委、省水电厅等政府部门领导,以及《四川日报》等媒体记者都参加了试验验收。在顶部面积64平方米的网箱里,共捕捞出2781斤鱼,平均每平方米水体净产鱼37.87斤。考虑投入饵料计算,每3.22斤饵料便能长一斤鱼,折合亩产达到2.53万斤。当时全四川最高产量一亩不到2万斤,刘汉元主席发明的“渠道金属网箱式流水养鱼”技术,一举创造了四川养鱼史上前所未有的高产纪录,翻开了四川乃至中国养鱼史的新篇章。
当年的验收现场,充满了太多的未知
验收小组认为,渠道金属网箱式流水养鱼具有不占用耕地,不与农用灌溉争水,不需开支水费等优点;用这种方式养鲤还具有养殖周期短、产量高、成鱼品质好,商品集中、经济效益高、饲养管理方便等特点;这种网箱结构简单,安全可靠,投资比较省,适宜有条件的单位、集体和个人,特别是养鱼专业户养殖和推广,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随后,《四川日报》在头版显著位置报道了这项发明,并配以短评《渠道网箱高密度流水养鱼费省效宏》。报道高度评价这一创造的科学性与实用性,短评指出,“逐步推广这种新的养殖方式,实现集约化经营,对加速发展我省渔业生产具有重大意义。”
从网箱中捕捞,并计量成鱼
当年收获的鱼,按当时市场价计算,净利润1930元。这种全新的养殖方式开始迅速传开。1984年底,刘汉元主席被眉山县授予“科学养鱼能手”称号;1985年初,眉山县就有80多户农民主动要求建箱养鱼;1986年,渠道金属网箱式流水养鱼技术被列入农业部“星火计划”,正式向全国推广。1987年10月,农业部在眉山召开渠道金属网箱式流水养鱼科技成果鉴定会,到会专家一致确认这一养殖方式的采用,在国内国外未见报道,属于世界首例。
当时,不少农户养鱼的饲料由刘汉元主席家的小作坊提供。人们相信用刘家配比的饲料,鱼长得快,收益好,这为刘汉元主席转型饲料生产奠定了基础。
刘汉元主席进行养鱼试验的网箱
每一个成功都不是偶然。
上世纪80年代初,逐步深化的改革开放深刻影响着中国,“要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的口号深入人心,经济复苏使得人们购买力迅速提升。刘汉元主席清楚记得,在四川,那年春节期间,成都市场上猪肉9毛9分钱一斤,鲤鱼却卖到了12~13块一斤,可见人们对鱼的消费紧俏到何种地步。
不同的发展时期,有着不同的社会发展需求。而通威的每次选择,都是当时社会最需要的。
时至今日,刘汉元主席回忆这段经历:“起初我们从做渠道金属网箱式流水养鱼技术开始。当时我们认为,在农民、农村、农业协作上,需要工业化的推动。通威希望和农民协同发展,助力中国的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逐渐过渡。”
没有人能随随便便成功。
多年以后,每当媒体提及这段创业史,谈到这一阶段的发展,刘汉元主席仍是一脸感慨:“就通威而言,最考验我们的是创业第一年,试验方案拿出来以后,征求了很多专家的意见,相当一部分是表示担心,说你别把自己套进去了,甚至说,河沟里搞网箱养鱼,那不是妄想吃汤圆吗?当时心里确实非常复杂,这是第一个过程;还有一个就是我们试验过程中,鱼种投放下去不久,暴发了一场疾病,在当时是很难控制的。我翻完了所有的兽医学、药理学,包括人药、兽药、鱼药等等,凡是我们能够找到的资料,都用来分析研究然后借用相应药物来进行控制,这个时候心中是完全没底,而且完全有可能坚持不住,全军覆没。"
那是怎样的一段岁月?
刘汉元主席白天在水电局上班,晚上回家焊接网箱,半个多月后,一只顶部面积近64平方米的金属网箱被固定在了蟆颐堰中。1984年3月,春暖花开,鱼儿生长的季节到了,刘汉元主席跑遍四川,东拼西凑买到第一批185公斤鲤鱼苗投放到了网箱中,试验正式开始。
1986年,在试验小试、中试过程中,20岁出头的刘汉元主席一边养鱼一边艰辛地探索:鱼吃什么才长得快呢?
每天迎着朝霞出门,直到晚霞红遍,才依依不舍回家。接着,在昏暗的灯光下,利用自己的知识继续仔细研究。最初的每一个进展,刘汉元主席即快速投入试验,全家上阵,用一台老式的绞肉机,严格按照"当初"的营养配比,做成了最早的通威颗粒饲料。
趁着改革开放的东风,在中国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过渡的关键节点,刘汉元主席就此起步,用奋斗扬起了创业的风帆。
总结突破困局之道,刘汉元主席概括为四个字:锲而不舍。
在刘汉元主席看来,企业家必须具备锲而不舍的精神,尤其是在企业发展的初期,能够锲而不舍地追求某件事情,并长期保持对这件事情的激情,这就是一个企业或者企业家成功的基本保证。
责任编辑:周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