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8日下午,第十七届CSPV晶澳科技分论坛“高效组件技术趋势与系统最优度电成本优化”成功举行。
活动由光伏材料与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宋登元博士与晶澳科技全球市场营销中心总经理、资深产品技术专家王梦松联袂主持。来自上海交通大学太阳能研究所、阳光新能源、上能电气、中国水利水电建设工程咨询西北有限公司、永光新能源、TÜV北德、中信博、中节能、杜邦、史陶比尔、国家太阳能光伏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的行业专家们共同出席,就光伏技术的发展趋势与光伏组件的系统应用等展开深入沟通。
晶澳科技全球市场营销中心总经理、资深产品技术专家王梦松分享了《以最优度电成本为核心的高效组件设计逻辑》专题报告。报告系统阐述了高效电池和组件的技术发展趋势、不同类型组件在系统中的性能表现以及以度电成本为核心的组件设计逻辑。
王梦松指出,度电成本是衡量光伏项目的核心指标,和组件相关的因素包括:组件成本、效率、功率、发电能力和可靠性能。通过BOS成本和组件功率、效率关系可以得到,当组件效率像当时,增大组件尺寸可以有效降低BOS成本,但是增大到一定程度时BOS成本下降越来越不明显,而效率提升相对功率提升对系统成本的下降效果更为明显,因此未来技术进步的重点依然是提高组件转换效率而并不是继续增大组件尺寸。在组件发电能力方面,晶澳联合TÜV北德的实证试验数据显示,2月到9月期间,相对于更大尺寸硅片的超大电流组件,晶澳DeepBlue 3.0组件平均工作温度偏低1.7°C,单瓦发电量高出1.9%左右。在组件与系统可靠性方面,超大尺寸超大电流组件采用竖立包装方式,由于组件重心较高,即使采用防倒支架辅助,但是受地面平整度和现场大风影响,依然存在较大风险,尤其在风向变化的时候,防倒支架放在组件背风一侧风险进一步加剧。另外,超大电流组件接线盒并未留有足够的安全余量,尤其在高辐照、高温环境下的过载风险显著增加,同时,较高的工作电流将会提升组件的工作温度,降低系统的发电能力,实证项目已经很好的证实了这一点。
王梦松表示,晶澳基于“以客户价值为核心,以最优度电成本为考量”的组件设计逻辑,综合考虑生产、安装、运输、系统配套以及系统端的发电表现,推出的基于182mm规格硅片的DeepBlue 3.0系列产品,得到了行业的一致认可,预计到今年年底,出货量将达到12GW左右。同时,在2021年还推出了更高效率、更高功率、可靠性能优异的DeepBlue 3.0 Pro产品。另外,晶澳还在新一代n型钝化接触技术方面做了积极布局,将于2022年向全球市场提供效率达22.5%的n型产品,通过技术创新,助力双碳目标的实现。
责任编辑:周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