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以来,降本增效是光伏行业持续发展的主旋律。在光伏人孜孜不倦的努力下,十年间光伏发电度电成本下降幅度高达85%,“平价上网”时代也随之到来。电池片技术作为影响度电成本和发电效率的关键因素之一,近些年不断取得突破,技术路线也从BSF迭代到PERC,电池转换效率从不足20%提升到超过23%。不过,当前以PERC电池为代表的P型电池转换效率已经接近24%-24.5%的理论极限,因此,转换效率更高的N型技术路线可以说已经箭在弦上。
鉴于当前电池片环节正处于技术变革的前夜,对于新兴技术的掌控程度也就成为了影响未来市场格局的关键因素。从当前头部企业公开披露的信息来看,TOPCon、HJT是两大主流新兴电池技术路线,两者的实验室转换效率不断被刷新,部分企业甚至已经拥有或即将投建小规模的中试线产能,其中就包含通威、隆基、晶澳、天合、日升等行业龙头。此外,国内电池片龙头企业爱旭股份在TOPCon和HJT等领域亦有多年的研发积累,但其目前以量产转换效率高达25.5%的ABC电池为主推产品;中环股份由于投资了MAXEON公司,因此在电池片领域主要以IBC电池为主。
公开信息显示,TOPCon的理论转换效率为28.2%-28.7%,HJT电池为27.5%(单体HJT电池)-29%(HJT叠加钙钛矿做层叠电池),两者效率相差不多,目前均已具备量产能力,但N型电池技术难度整体较高,良率与PERC相比仍有差距。
从短期看,TOPCon生产线可以通过PERC改造而来,资本支出相对较低,因此更具经济性。从华西证券研报中披露的数据看,TOPCon新建产线单位成本为2.3亿元/GW,由PERC升级则只需0.6-0.7亿元/GW,而HJT则高达4.3-4.5亿元/GW。
从长期视角来看,HJT拥有更高的转换效率极限,且具有衰减率低、温度系数低、双面率高、弱光效应等优点,未来设备购置成本也将显著下降,因此理论上长期投资价值更高。
从头部企业对于新兴技术的产能布局来看,通威当前已经拥有1.4GW的HJT中试线,预计到今年年末,TOPCon的1GW中试线也将投产,两者的电池量产效率分别可达24.66%和24.10%。隆基近期一周内两破HJT的实验室转换效率记录,一时间成为行业内热议的话题。虽然公司目前并未对外披露HJT和TOPCon是否拥有中试线产能,但大概率早有部署。晶澳目前拥有100MW的TOPCon中试线,而HJT的中试线已经在计划中(今年的定增方案中有披露),预计明年投产。天合当前拥有500MW的TOPCon中试线,HJT则为兆瓦级别的实验线。日升目前拥有HJT中试线产能500MW,TOPCon未来可能直接上GW级的量产产能。
可见,当前大多数企业对于技术路线的选择并没有特殊“偏好”,基本上都采取了“多线并行,双线为主”的策略。在电池片的新增产能中,依然以PERC为主,这也从侧面说明了,新兴技术路线对于PERC的替代,依然需要时间。同时,生产设备能够直接从PERC升级而来的TOPCon,也成为了各家企业应对技术变革的“缓冲垫”。
以目前的市场公开信息来看,很难判断究竟哪一条技术路线会最终胜出,也难言未来是否只以某一条技术路线为主。但无论哪一条技术路线,终极目标都是转换效率的提升。同时,对于各家企业而言,在生产设备很难产生差异化的情况下,生产工艺将成为决定各家企业市场竞争力的关键。而技术领先的企业,也将在一段时间内享受到由此而带来的产品溢价,并取得较高的市场份额。
结合市场格局来看,由于电池片环节的资本壁垒和技术壁垒相对较低,因此长期以来市场格局较为分散。不过近三年间,随着头部企业的产能规模和技术实力不断提升,市场集中度提升显著,CR5由2018年的29.5%提升至2020年的53.2%,但相比于硅料、硅片环节仍有一定差距。2020年光伏电池环节,隆基以14%的市场份额位居首位,通威和爱旭分别以13%和10%的市占率位居二、三位,晶澳和天合分居四、五位。未来三到五年内,技术路线的迭代将显著提升行业的进入门槛,头部企业的市场竞争力也将因此提升,所以,未来大概率将出现2-3家的电池片巨头。
结合头部企业未来的产能规划来看,隆基股份2020年末拥有电池片产能30GW,2021年发布了西咸乐叶和宁夏乐叶的20GW产能计划,未来将至少形成50GW的总产能;通威在2020年的定增预案中提到,到2023年,公司将形成80-100GW的电池片产能;爱旭在2021年半年报中提到未来将在义乌形成50GW的产能。可见,在产能规模上大家还是齐头并进的,市场格局并不会被其左右。结合技术研发来看,头部企业可谓各有千秋,近期喜报频传,但在未得到市场印证前,很难判断究竟谁更胜一筹。不过,爱旭将在2022年中期形成8.5GW的ABC电池产能,这或将助其在“N时代”脱颖而出——敢于投建如此规模的产能,说明企业的产品技术已经非常成熟。
责任编辑:周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