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国家标准化发展纲要》(以下简称“纲要”),纲要指出:建立健全碳达峰、碳中和标准。加快节能标准更新升级,抓紧修订一批能耗限额、产品设备能效强制性国家标准,提升重点产品能耗限额要求,扩大能耗限额标准覆盖范围,完善能源核算、检测认证、评估、审计等配套标准。加快完善地区、行业、企业、产品等碳排放核查核算标准。制定重点行业和产品温室气体排放标准,完善低碳产品标准标识制度。完善可再生能源标准,研究制定生态碳汇、碳捕集利用与封存标准。实施碳达峰、碳中和标准化提升工程。
标准是经济活动和社会发展的技术支撑,是国家基础性制度的重要方面。标准化在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中发挥着基础性、引领性作用。建立健全碳达峰、碳中和标准将促进“双碳”目标的实现,有利于碳排放的监管,并提升碳交易市场的活跃度。对于企业而言,这将规范企业的碳排放行为,促进其加强新能源的使用和投资,有利于光伏等新能源行业的发展。
具体来看,能耗限额、产品设备能效强制性国家标准的修订以及提升重点产品能耗限额要求意味着制造业企业要么对生产设备进行改良或者重置,要么使用光伏等不占用能耗指标的新能源进行“对冲”。显然,前者会增加企业的财务负担,后者则具备极强的经济性。尤其是在煤电价格趋于市场化的背景下,叠加能耗限额标准的提升,企业如果想要获得成本优势,使用乃至投资光伏等新能源将成为市场竞争力的保证,这将推动光伏等新能源行业的快速发展。
扩大能耗限额标准覆盖范围意味着将有更多的行业进入到碳排放的监管范围中,这相当于扩大了光伏等新能源行业的需求面,尤其是能够实现“自发自用、余额上网”的工商业分布式光伏领域。
加快完善地区、行业、企业、产品等碳排放核查核算标准意味着对于碳排放的管控将有迹可循、有据可依,监管力度也将不断增强。这将从监管层面提升企业不履行减碳要求的成本,进而促使企业使用或者投资光伏等新能源。
制定重点行业和产品温室气体排放标准,完善低碳产品标准标识制度意味着对于高碳排行业的监管将愈发严格,同时低碳排企业获得的产品标识将有力于提升企业的全球竞争力。
纲要中对于建立与健全“双碳”标准化体系的阐述,从监管层面扩大了光伏等新能源行业的市场需求,尤其在政府监管愈发严格的背景下,使用、投资光伏等新能源将成为企业保持市场竞争力、降低合规成本的“不二选择”。
责任编辑:周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