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比于“十三五”时期的零散、局部、粗放式发展,进入“十四五”之后,在双碳目标的助推下,统一规划优选的大基地将成为新能源重要的装机支撑。近日,内蒙古、吉林、陕西、青海等省份陆续公示了24.6GW的风、光大基地优选结果,正式拉开了“十四五”风光伏大基地的发展序幕。
备注:表格主要以牵头央国企为统计对象
从中标业主来看,近期公示的风光大基地中标企业数量已经达到30家企业,主要以央企、地方国企为主,其中国家能源集团、大唐、国家电投、湖北能源、三峡等领衔,TOP 5企业中标规模均超过2GW。在大基地项目的竞争中,大部分民营企业以产业配套的合作方在其中扮演了重要角色,单独所获份额甚微。
在具体中标规模方面,国家能源投资集团以4.2GW的总中标规模位列第一,大唐集团、国家电投则分别以2.38GW、2.3GW的中标规模位列TOP 3,湖北能源集团、光氢治沙新能源中标规模超2GW,华能、三峡、华电中标规模则均达到1GW以上。作为煤电装机最大的发电企业,国家能源集团在新能源投资上的发力有目共睹。
从各省规划来看,陕西省近段时间完成12.63GW的风、光大基地优选,其次是内蒙古完成5.4GW,青海省5.3GW,吉林省1.4GW。从电源类型来看,光伏项目规模达到了17.18GW,风电项目则为6.85GW,风光互补以及光热则为600MW。
事实上,风光大基地已经在逐渐成为“十四五”平价时代下的一种主流发展模式。国务院总理李克强10月8日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进一步部署做好今冬明春电力和煤炭等供应,保障群众基本生活和经济平稳运行。会议强调,要加快推进沙漠戈壁荒漠地区大型风电、光伏基地建设,加快应急备用和调峰电源建设。
在今年3月印发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中,明确了“十四五”期间将重点发展九大清洁能源基地及四大海上风电基地。
从上图可以看出,大型清洁能源基地主要集中在三北、西南、东北地区,这些地区拥有丰富的风、光资源,是我国可再生能源最丰富的地区,同时也有较为丰富的调峰电源,包括水电、火电等。
通过各省的“十四五”初期规划来看,九大清洁能源基地的部分规模已经在逐渐明晰,仅就公开信息所查,其“十四五”风光规划已经超过200GW,主要以大基地、多能互补的形式展开建设,各投资企业也在积极参与。
以华能为例,今年4月,华能水电启动了澜沧江上游10GW光伏+10GW水电项目开发,拟投资约2200亿元建成西藏澜沧江大型清洁能源基地。5月,华能格尔木3GW+1GW储能多能互补基地规划方案启动招标编制;随后签署辽宁大连5GW新能源基地;7月,全国首个千万千瓦级“风光储输”项目——华能陇东多能互补综合能源基地开工。
此前,国家能源局新能源司就“十四五”期间新能源重点发展方向介绍时表示,以区域布局优化发展、以重大基地支撑发展、以示范工程引领发展、以行动计划落实发展是“十四五”下光伏的发展思路,将推动重大基地、示范工程和行动计划尽快实施;持续加强新能源电力消纳和跨区输送能力建设,有序推进光伏发电的集中式开发,积极推进多能互补的清洁能源基地建设。考虑在三北、西南布局多个千万千瓦级的新能源基地,在各地推动建设一批百万千瓦级光伏发电平价基地,因地制宜建设一批农光互补、牧光互补、林光互补、光伏治沙等多种模式的集中式光伏电站。
在以大基地、规模化发展的思路下,国家发改委、国家能源局联合在年初印发了《推进电力源网荷储一体化和多能互补发展的指导意见》。今年5月,甘肃、河南、内蒙、陕西、浙江等地陆续启动了源网荷储与多能互补项目的申报,各省市在2021年的风、光项目管理办法中也将此类项目作为优先关注、资源倾斜的重点工程。
在宏观政策的指引下,各大央企、国企等投资商其开发模式也更倾向于集中化的连片开发。仅今年上半年,央国企已经在国内签署了逾150GW的清洁能源基地,华能更是以25GW的规模位居第一。
事实上,在双碳目标的催化下,集中式地面电站正进入基地化发展的趋势逐步明朗,随着风、光伏进入平价时代,规模效应在项目开发中的价值也日益凸显,尤其是在燃煤基准价较低的三北地区,这不失为一种最佳选择。基地化项目不仅仅是摊薄项目投资成本的最优选择,同时也是新能源进入主力电源替换阶段下,不同类型电源之间的技术互补。
随着各省新能源基地、特高压外送配套电源项目业主优选的陆续启动,已经公开的24.6GW或许仅是“开胃菜”,在构建以新能源为主力电源的发展过程中,大基地已经成为“十四五”乃至未来十年“碳达峰”初期目标下新能源的主要开发模式。
责任编辑:周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