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伏扶贫是产业扶贫的重要方式,已成为我省广大贫困地区持续保障贫困群众增收、壮大村集体经济的重要路径。近年来,石楼县大力发展光伏扶贫产业,规范项目收益分配,增强光伏扶贫效果,走出了一条产业优、质量高、效益好、可持续的脱贫增收新路。
高标准建设—— 113个贫困村全覆盖
从“石楼小镇”易地扶贫安置点小区入口的柏油路一直往东走,就到了石楼县二郎坡村的山顶上,由远及近,层层排列的蓝色光伏板,颇为壮观。14个村级光伏扶贫电站的电流,在这里汇聚到晟鼎110kV光伏升压站,接入国家电网,点亮万家灯火。
“我们站是24小时值班,时刻坚守岗位。”正在值班的光伏升压站负责人董彦龙介绍,他们专业负责14座光伏扶贫电站和升压站的运维工作,工作包括日常巡检、清洗光伏板、清理厂区内杂草等,还有电站厂区内设备的维修。
石楼县境内年平均有效光照时间1300小时,光照时间充足,空气清洁度高光照资源丰富。近年来,石楼县高标准建设光伏扶贫电站,采取“统一规划、统一筹资、统一施工”建设模式,实施农光互补单村电站、联村电站、集中电站和户用式电站四种类别,由信誉高、实力强的阿特斯阳光电力集团有限公司、晋能清洁能源光伏工程有限公司组织实施全县光伏项目,因此,电站建设速度快、投产见效快。
与此同时,还出台光伏扶贫电站建设质量实施方案,事前、事中、事后对项目全程监管,确保工程质量和进度。
在石楼县光伏发电运维中心,工作人员轻点鼠标,电子屏幕上便会出现各种数据和图像。县光伏扶贫电站运维管理有限公司总经理辛建军对记者说:“这里是全县光伏扶贫电站的‘神经中枢’,采用大数据对每个电站实施精细化、智能化管理,实现了‘小的放大管、散的集中管、远的拉近管’,消除了事故隐患,确保了电站的安全高效运行。”
目前,全县建成86.3MW的光伏扶贫电站,其中村级电站56.3MW。56个贫困村的规模为400kW、16个为500kW、28个为600kW、13个为700kW,实现了113个贫困村光伏扶贫电站全覆盖。
精准化分配—— 激发群众脱贫内生力
高标准建设和高智能运维换来的是光伏扶贫电站的高效益,如何把光伏收益分配好,进一步巩固精准脱贫成果呢?
在具体实践中,石楼县大胆探索收益分配形式,坚持以劳务获取为主,奖励补助为辅,收益主要用于公益岗位工资、公共设施完善、后续产业发展等。所有支出经村民大会民主评议、村公示、乡政府审核公示,县农经中心、扶贫办备案,确保收益分配精准到村到户。通过精准分配收益既解决了过去农村公共环境和公共服务设施无钱管、无人管的难题,又激发了贫困户的内生动力。
罗村镇马家庄村贫困户史双兔高兴地说:“我今年60岁了,多年前因意外左手落下残疾,出去打工也找不下合适工作。经过村委会评议,我参加了道路保洁员的公益性岗位,工资一年2000元,再加上护林员的工资,日子越来越好。”
今年,石楼县严格执行光伏扶贫收益的80%用于贫困人口承担公益岗位工资和参加村级公益事业劳务费用的新规定,及时调整收益分配方式,进一步扩大贫困群众的受益程度。
“今年村里拿出光伏收益的56万元,根据实际设置了信息员、保洁员、网格管理员、光伏专员等13个公益岗位,103名群众上岗,上岗人员中贫困户占80.5%。通过设立公益岗位,每户平均年收入增加6000元左右。”寨子上村第一书记张彦成已经将这些数据熟记于心,“在村里常住的贫困户和非贫困户只要有劳动能力的人员都参加了公益性岗位,村里还为所有上岗人员缴纳了人身意外伤害保险。”
县扶贫办副主任呼玉海对记者说:“县里每年的光伏收益可达6000余万元,每个贫困村每年可获得收益50万元以上,惠及9600户贫困户。”
集约化经营—— 田野生金助农持续增收
小满刚过,正是石楼县农事繁忙季节。走进灵泉镇西卫村的农光互补联村电站,一排排整齐的蓝色光伏电板在阳光的照射下,熠熠发光。光伏电板下,浩科新能源有限公司雇佣的农民头顶阳光正在给栽植好的油牡丹浇水,成了夏日里“最美”的风景。
公司负责人李宗辉向记者介绍:“去年,公司利用光伏板下的空地栽种小杂粮,第一年种植虽然产量不大,但也有2万多元纯收入,同时带动了邻村贫困户就近务工。今年响应县里的政策栽种了60亩油牡丹,计划秋天再种一批。挂果后预计每年每亩收入5000多元,达到观赏和增收的效果。”
石楼县光伏扶贫电站占地总面积约3300亩,其中高支架光伏扶贫电站占地面积约2300亩。该县巧借“林粮间作”原理,深度延伸“党支部+公司(合作社)”模式,将可实施“光伏+”的土地转交由村集体进行管理,村集体委托公司(合作社)统一经营,根据市场需求及地理环境,因地制宜实施“光伏+”项目,预计每年可增加100万元的收入。据统计,累计种植牧草、药材、蔬菜、杂粮达2000亩,同时,还试点实施“光伏+牧草+养羊”模式,实现了三重产业叠加。
“太阳出来就赚钱”。石楼县扶贫办主任张晓炯高兴地介绍,光伏扶贫是贫困村摘帽的特色产业之一,不但帮助石楼县摘掉了贫困县的帽子,为农户带来了实实在在的红利,而且在巩固提高脱贫成色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有力助推了产业扶贫的深度和广度,为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相衔接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记者 李全宏 通讯员 郑慧梅)
责任编辑:大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