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9日10时许,晶澳太阳能(邢台)有限公司的工人朱绍勇和工友们正在生产线上忙碌着。他们生产的高效光伏组件产品将很快发往海内外市场,为全球客户提供可有效降低成本、推动平价上网的新选择。
在保定,英利绿色能源控股有限公司也在全力准备为西班牙的3个光伏电站项目供应110兆瓦高效光伏组件,预计每年为西班牙提供近1.3亿千瓦时清洁电力,实现减排量超过17.6万吨。
今年以来,以晶澳、英利为代表的我省光伏企业,不断向国内外输送光伏组件,为全球送去绿色电力,也提升了河北光伏产业在世界的影响力。
光伏,是太阳能光伏发电系统的简称。太阳能取之不尽用之不竭,清洁环保,使得一块块小小的光伏面板,蕴藏着无限能量,吸引着有识之士竞相投身其中,追光逐电。
9月8日,秦皇岛市,邢宝柱家。
一张泛黄的老照片上,是一块普通的方形太阳能电池。
现年76岁的邢宝柱是秦皇岛华美光伏电子有限公司原总经理,他告诉记者,这是我国第一块100×100平方毫米方片太阳能电池,组件光电转换效率达12%,给西藏边远地区的人们带去了光明。
上世纪80年代,全国只有4家太阳能电池生产企业,分别位于昆明、开封、宁波和秦皇岛。1985年,华美引进美国年产1兆瓦单晶硅太阳能电池生产线,为全国供应30%以上的太阳能电池。
遗憾的是,华美因种种原因,于2003年破产谢幕。当邢宝柱扼腕叹息时,他也分明看到,宁晋县的晶龙、保定市的英利这两个行业新秀已成气候。
1993年,英利从日本引进太阳能霓虹灯生产线,初识太阳能的魅力。三年后,时任宁晋县电力局局长,现任晶龙集团、晶澳太阳能有限公司董事长靳保芳,争取到河北工业大学半导体材料研究所的单晶生长专利技术,拉开了宁晋单晶硅生产的序幕,播下了晶龙光伏事业的种子。
彼时,光伏发电在欧美发达国家颇受追捧,国内大多数人还不知道光伏为何物,但晶龙的靳保芳、英利的苗连生,两位掌门人却看得长远。
1999年,晶龙成立了硅片加工中心,很快实现国内、亚洲、世界三级跳,成为世界最大的太阳能单晶硅制造基地。英利则承接了国家第一个年产3兆瓦多晶硅太阳能电池及应用系统示范项目,填补了国内不能商业化生产太阳能电池的空白。
河北光伏产业一时风光无限。
“一条硅片生产线就是一台印钞机。”采访中,不少业内人士回忆,当时市场对硅片的需求旺盛,竟出现了客户带着现金到工厂排队“抢货”的场景。
光伏产业的繁荣,吸引新的光伏企业蜂拥而入。2005年,靳保芳创建晶澳太阳能有限公司,生产太阳能电池。2008年我省光伏企业达到50家,是仅次于江苏、全国排名第二的光伏产能大省。
荣光过后,挑战袭来。
随着全球金融危机、欧美对华“双反”、产能过剩等不利影响,那些曾经日进斗金的小厂,一夜之间死了一片,光伏市场进入寒冬。2013年我国光伏企业领头羊——无锡尚德宣布破产重组,市场对光伏企业的未来陷入悲观之中。
2015年以来,英利出现经营性亏损、偿债能力不足等突出问题,企业发展举步维艰,一度濒临崩溃。但他们对光伏行业、企业自身依旧保持着信心。员工甄真对那段岁月印象最深的是,每天早上,苗连生如往常一样,迎着朝阳,面带微笑,准时在大门口迎接员工上班。
“无序发展、产能严重过剩,行业洗牌是一种必然。”省信息产业与信息化协会常务副秘书长刘献社说,光伏的暴利时代永远终结了,光伏行业进入“技术为王”的新时代,提档升级迫在眉睫。
技术为王,首先要在光电转换率上为王。
在光伏领域,光电转换效率是皇冠上的明珠,哪怕提升0.1个百分点,都被视为重大的技术突破。
晶澳生产的一代代光伏电池产品“赛秀”“博秀”“润秀”,将光电转换率从14%、17%提高到如今的超22%。英利的拳头产品“熊猫”双面组件,是全球三大高效电池之一,不断更新换代,实验室最高综合转换效率达24.6%……这些不断刷新世界纪录的产品,都是我省光伏企业致力于科技创新,坚持不懈地用“过度投入”砸出来的。
光伏材料与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能源光伏技术重点实验室、国家光伏技术标准创新基地……诸多国家级科研基地引领我省光伏技术迈向前沿。我省光伏企业累计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863”“973”计划及各种重大科技攻关项目40余项,主持和参与编写国际、国家、行业和地方标准30余项。
技术为王,还要体现在打造完整产业链上。
太阳能电池生产处于产业链中游,而终端光伏电站的利润率要比前端高很多,还能激活整条产业链。2011年,晶澳向组件发展,向电站进军,建立起了垂直一体化的光伏产业链。去年,晶澳太阳能电池产量位居全球第一,组件出货量位居全球第二。
英利也加大了对光伏电站的开发,由光伏组件制造商转向能源解决供应商。
顺应行业发展大势,更多的光伏新秀强势崛起。以保定光为、唐山海泰、科林电气等为代表的骨干企业,也有着自主承担大型地面光伏电站、分布式光伏发电系统及集成控制等建设运营能力。
迎着朝阳,河北光伏正为世界带去更多的光明与温暖。
责任编辑:肖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