补贴的逐步退坡,平价时代的到来,倒逼光伏行业发展从舒适期进入差异化竞争时代,技术升级、产业整合、成本降低、系统优化、资源储备、海外市场等将是光伏从业者在新形势下需要关注的重点。
“SNEC2019国际太阳能光伏与智慧能源(上海)展览会暨论坛”(简称“光伏两会”)于6月3-6日在上海浦东举行。记者从全球光伏大会主题论坛上获悉,中国在绿色能源方面的贡献突出,中国清洁能源的投资连续9年全球第一,其中光伏、风电发电容量是全球第一。有专家认为,我国从2025年开始光伏发电将逐步成为主力能源。
经过十多年的起伏,我国的光伏产业已经从制造环节逐步向应用环节转移,产业发展也将步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当前,可再生能源正处于加快融入能源系统的关键阶段。在很多地方可再生能源已开始成为电力建设的主力,光伏产业将成为推动能源转型和落实能源生产与消费革命最重要的力量。
全球光伏产业正快速进入全面平价时代
经过20多年的发展,光伏发电已成为全球第一大新增电力装机的能源,光伏发电的设备成本也降到原来的二十分之一。根据国际可再生能源署的预测,2025年光伏发电在全球能源中的占比将从现在的3%增长到30%以上,能源的重构已经开始,太阳能光伏发电为主要推动力的时代已经来临。
“2019年将成为光伏发展史上里程碑的一年,全球光伏都将快速走入全面平价的新时代。”全球太阳能理事会联合主席、中国光伏行业协会理事长高纪凡表示,随着国内政策发布,国内市场将会出现恢复性增长。
据悉,5月30日,国家能源局发布了《关于2019年风电光伏发电项目建设有关事项的通知》,明确优先推进无补贴的平价上网项目建设,再开展需要国家补贴项目的竞争配置工作,这对风电光伏行业来说,将是一个重大转变。
去年SNEC闭幕后“531新政”登场,一时间,国内光伏市场热情之火退却。自2018年下半年以来,国内主流光伏企业的心思都飘向了海外。由于光伏成本快速下降,2019年海外市场全面增长,欧盟市场快速复苏,美国市场的需求在去年的基础上大幅度反弹,东南亚、拉美、中东等国家和地区的发展势头非常迅猛。光伏市场多样化的趋势愈加明显和突出,预计今年,海外市场将从去年的60GW大幅增长到85GW左右。
2025年光伏发电将成为我国的主力能源
与此同时,我国光伏产业在经历了去年“531”补贴政策退坡的背景下仍然取得了不错的成果。据高纪凡介绍,在制造端,我国多晶硅产量超过25万吨,同比增长超过3.3%;硅片产量达到109GW,同比增长19.1%;电池片产量87.2GW,同比增长21.1%,组件产量约85.7GW,同比增长14.3%,连续12年位居世界第一。
在应用端,国内装机超过44GW连续六年保持中国光伏第一大装机市场的地位。中国累计装机量超过147GW,到去年年底,连续四年保持世界第一。与此同时,全国光伏发电,气光电量同减少18亿kw/h,气光量同比下降2.8个百分点,实现了气光电量和气光率双降的局面。
中国电源学会副理事长、阳光电源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曹仁贤在演讲中表示,零部件和系统技术的创新迭代,将使得光伏发电的成本远低于煤电、核电、气电;光伏发电应用逐步呈现多元化趋势,各种地面和建筑屋面、立面应用将长期并存;光伏深度储能、光伏制氢将在2025年推广普及;2025年光伏发电将成为中国的主力能源。
值得注意的是,我国光伏能源发展道路上并不平坦,仍然存在很多问题。“目前,中国的装机容量光伏是全球第一,2018年统计达到1.4亿千瓦。但是,发电量与装机容量的匹配性还不够。” 中国能源研究会特约副理事长钟俊表示,储能是新能源的发展需要解决一个很大的问题,储能是我们发展光能以及清洁能源的可靠保证。“同时,远距离的输送,补贴不到位等造成发电的造价高、成本高。要解决这些问题的关键是储能技术。”他说。
“中国还没有到真正的后工业时期,还需要大量大机组、电量、电力的支撑。新能源以及光伏发电发展的市场空间还很大。”钟俊认为,我国光伏产业需要提高科技性,提高有效性,让利造价,把光能发展起来,真正做到西部的清洁能源往东部输送。
此外,他还认为光伏的发电要跟电网公司紧密合作。“没有电网公司的大力支持,我们的光伏和新能源推广难度会比较大。同时,我们也要智能电网的配合,因为光伏的发展未来一定是智能的。”
当前,应对全球气侯变化越来越成为各国的共识。在巴黎气侯大会196个国家签订二氧化碳减排承诺的背景下,全球已经有146个国家实现了可再生能源发展目标。美国的圣地亚哥确定了到2035年100%使用可再生能源电力的目标,丹麦也实现了2035年百分之百电力来自于可再生能源。
上海的科技创新十三五规划明确指出,重点开展光伏和风电高效友好并网控制和智能运维新技术的研究,有效提高可再生能源发电并网的效率,降低运维成本。上海市科委也长期支持光伏技术应用研发的研究工作,也是在国内最早布局光伏发电技术研发应用的,在高校晶硅电池、柔性薄膜电池等,生产配套研发,光伏建筑一体化应用和光伏电池系统检测等领域都在持续关注和支持,也带动上海光伏产业的发展。
责任编辑:肖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