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的初夏,从迈入通威集团大门那一刻起,谢毅的人生轨迹彻底改换了方向。
从初入行业的“小学生”,到光伏圈最年轻的董事长;从通威集团董事局主席刘汉元身边的青涩小伙,到派驻一方、独当一面,谢毅用7年时光走出了一串让人惊奇又艳羡的80后“舞步”。
“我并不是一个很聪明的人,但还是算一个很努力的人,能够在29岁找到人生方向和为之努力奋斗的事业,能站在巨人肩上,有刘汉元主席这么好的一位老师去指引我,一步步走到今天,我觉得我还是蛮幸运的。”谢毅告诉记者说。
如今,身为通威太阳能董事长,谢毅肩头的担子并不轻。在通威“农业+新能源”的“双轮驱动”大战略下,谢毅必须确保他手里的这个车轮始终快速、健康地转动着。在跌宕起伏、竞争激烈的光伏行业,这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29岁接手工厂至今,这位年轻的董事长是如何应对诸多挑战的?通威的新能源战舰,又如何才能顺风又顺水的一路向前?近期,记者专访了通威太阳能董事长谢毅。
结缘通威:从零起步进入光伏行业
1984年,谢毅刚刚出生。那一年,刘汉元主席拿着父母卖猪的500元钱刚刚开始创业不久,瞄准的方向是要解决在那个年代中国人“吃鱼难、吃鱼贵”的问题,通威的事业由此起步。
在随后30余年时光里,通威一路成长壮大为水产饲料的绝对龙头,全国市场占有率超过20%,国内每三条鱼中,就有一条食用通威饲料。2006年,通威的营业收入超过了48亿元。
但是,此时的刘汉元并不满足。在寻找新的行业机会时,他很偶然地了解到多晶硅和光伏材料,并由此做了一个新的决定:杀入新能源产业,以多晶硅生产为切入口。2007年,通威持股的四川永祥多晶硅有限公司成立。
这是一个看起来没有任何问题的决定。在当时,多晶硅价格一路飞涨至300多万元/吨,而当时国内多晶硅的平均生产成本仅仅70-80万元/吨。
但是,天有不测风云,随着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爆发,多晶硅一夜之间暴跌到30万元/吨。
在此后数年间,全球多晶硅市场一直不景气。不过,刘汉元并没有就此关掉或者卖掉永祥股份,而是在静静等待产业低谷后的再度崛起。刘汉元“偏执”地认为,化石能源是不能长期依赖的,清洁能源一定大有可为。
在这段时光里,谢毅与通威的交集并不多。
在四川,通威集团和刘汉元家喻户晓,谢毅早有耳闻并熟知。但对于光伏产业,谢毅了解的并不是太多。2007年的谢毅,刚刚在英国帝国理工学院完成了自己的学业。怀揣着这所全球排名前10大学毕业生的光环,谢毅在政府工作了4年后,在2011年5月开始了在通威的工作。
竞购赛维:通威史上花钱最“多”的人
金融危机和欧美双反重创之下,中国光伏产业几近崩盘,曾经的一些明星企业被打回原形。2012年前后,当时的两大光伏巨头,无锡尚德和江西赛维LDK都陷入了经营困局,赛维的合肥工厂在建成不到8个月就被迫停产。
这给通威提供了扩大光伏版图的机会。
刘汉元判断,光伏产业的整合应该已经到达谷底。通威开始在各地寻找并购项目,试图整体布局光伏产业链。
通过介绍,通威与合肥市政府取得了联系,刘汉元当机立断,第一时间带着谢毅等高管飞过去,跟当时的安徽省委常委、合肥市委书记吴存荣等领导见了面,并基本确定下来合作意向。
通威派出了集团总裁禚玉娇和谢毅以及其他两位同事一起参与并购。会面结束后,谢毅带领团队在合肥待了两个月做尽职调查等并购准备,在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之后,双方交易条件谈妥、合同谈好,只等最后一步。
但在最后关键时刻,行业内另外一家规模很大的企业却突然冲了进来,使得整个交易过程变的更加复杂。虽然几经交涉,对方并不愿退出或让步。但通威也是志在必得:拿下赛维合肥工厂,通威的光伏产业链就能向前延伸一大步,迈入电池片领域。
2013年9月10日,竞拍日,“恶战”不可避免地上演了,谢毅代表通威操作电脑竞拍出价。在对方敲下第一个价格之后,双方你来我往,一路跟进,经过惊心动魄的218轮竞拍,价格最终停在了8.7亿元,这比最初的评估价高出了5个多亿。
“218轮,是我按的那个键,印象太深了,最后我们还是把它拿下了!”从艰难的谈判到送资料,再到一锤定音的时刻,一幕幕激动人心的场景,如今再对记者说起这段往事时,谢毅依然很激动,仿佛这一切就发生在眼前。
这是中国光伏史上轰动一时的并购案,日后也被证明是中国光伏行业最成功的并购重组案。
对于谢毅而言,这次竞拍是他人生当中非常重要的一个时刻,商业竞争的残酷、激烈教给他课堂上学不到的生动一课。由此,谢毅被同事打趣是通威史上一天之内花钱最“多”的人:一天8.7亿元,这个花钱法至今无人打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