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民用光伏建筑第一人”户用现场活动纪实
华东目标锁定
“2018年分布式光伏3.0升级公益行”在全国范围搜寻,华东地区,目标锁定:赵春江教授,原上海电力学院太阳能研究所所长,上海民用光伏建筑第一人。
朝圣之路 心惊动魄
位于上海市闵行区山花路的一个小区屋顶电站,是上海第一个家庭太阳能发电站。
2006年12月,作为上海第一个敢吃螃蟹的人,赵老师在自家阁楼房顶上安装了一套装机容量为3 kW的并网太阳能发电站,那是一片30多平方米的多晶硅光伏组件阵列,22块太阳能电池板,与水平线保持25度夹角,日均发电近9度。除满足自家用电需求外,还可实现余电上网。
“以前写研究报告写到上海的日照强度和发电量时,我心里就没底了。现在我差不多弄清楚了。在上海,每1千瓦的太阳能电板,每年发电1000度左右。”这些年的数据积累,让醉心于光伏研究的赵教授心里越来越有底。
跨出顶楼的阁楼窗户,是一个只有半米左右宽的不锈钢架子组成的“过道”,在这里陈列着长达12年的古董级分布式电站。
这个12层楼顶的过道,赵教授摸索着走了12年,摩挲着这些经历风雨和岁月的组件,他远眺着远方熙熙攘攘的高架立交包围着的城市说“今天,我不再有,一个孤岛的感觉了”。
2000年初,在日本留学15年赵教授,辞掉待遇优厚的工作,将在日本学到的太阳能发电技术带回到家乡上海,带领工人上房揭瓦,建造了这个3 kW的光伏发电系统,当时总价超过20万元,赵家也成为了第一个在上海靠太阳能发电自给自足的家庭。
然而,突然收到的比平时贵了好多的电费单子却让妻子十分恼火。起初,赵老师也非常诧异,不过他很快明白了,传统的单向电表,无论是流进还是流出的电量,电表都不分青红皂白地累计用电度数。这导致赵教授不仅没赚到一分钱,还天天给加倍给电力局送钱。这段故事也成了中国分布式光伏历史中,可圈可点的一段传奇。
至今,赵教授还经常饶有兴趣的带着络绎不绝的参观者去看这块古老的电表,他说“你看,后来上海供电局在这块电表上贴了PV两个字母,我一直保留着这块电表,它就是历史”。
了解到此次公益行动的宗旨之后,赵教授非常欣慰,他深知家庭光伏系统“高效率、高可靠、高收益”的重要性,他详细询问了此次替换行动中由隆基乐叶和古瑞瓦特提供的最新产品性能,对于行业越来越多人加入,既要让老百姓能用得起,又要是良心品质产品的推广公益活动,曾经只身一人冲锋陷阵,亲历示范的赵教授,如今笑容灿烂,他说“我,再也不孤独了”。
意外惊喜 秘密花园
按照原计划,将替换升级此套已安装运行12年的系统,对其老旧的组件和逆变器老化、系统PR性能分析和失效机制进行研究。然而,由于施工难度和危险太大,此次公益活动决定放弃这个站点的行动,电站也将保留下来成为一座永久的光伏博物馆。
正当行动小组的成员失落纠结的时候,赵老师又带领大家来到“第二座实验室”——一座藏着光伏的秘密花园,2003年建造的位于上海松江的别墅屋顶电站。
来到赵教授家的小院子里,最吸引行动小组成员目光的就是这个位于书房一角的实验台,在这里,这个心存梦想、研究不辍,不断超越的赵教授,有着一套自己原创的心爱大玩具——光储网荷“乐高积木”。
这是一套直流系统,当我们踏进这个秘密花园的门槛之后,赵教授笑着介绍,他指着头顶的灯,角落放着电解水制氢装置,窗外是光伏组件毫无悬念,平台上还有小型的燃料电池模型和超级电容、负荷响应。
“直流系统,在未来分布式光伏中,也会是一种可能性和方向趋势”赵教授说。光伏电源和负荷都是直流,通过直流-直流变换就可以给负荷供电;未来的大型集中光伏电站中,亦可实现直流升压、高压并网。在这个直流系统中,超级电容作为功率型储能单元,可实现在毫秒级充放电,提高分布式系统的电能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