窃电导致的非技术损失电量一直是印度电力公司最棘手的难题之一,据统计,2017年全印度窃电损失电量约占总发电量的20%以上,其中,拥有两亿居民的最大邦———北方邦在历经多年整治之后窃电行为仍然猖獗,损失电量约占总发电量的36%以上。
根据世界银行评估,印度2012年的窃电行为令该年度GDP减少了1.5%,严重威胁到了宏观经济的安全。
窃电,已成为印度社会一个无法忽视的问题,久病不愈的背后,隐藏着的是错综复杂的利益纠纷和社会乱象。
政府的顾虑
可靠调查显示,不恰当的政府干预已经成为了印度窃电屡禁不止的罪魁祸首。
由于70%的印度人民均生活在农村地区,普遍受教育程度和收入水平均较低,政府承诺的低廉电价及穷人补贴,容易因财政压力而难以落到实处,在部分民众中造成了较大的心里落差,从而使一部分人走上窃电的道路。
在北方邦,部分政府人员利用自身影响力向当地电力公司施压,在违背了电力调度客观规律的前提下,要求电力公司对自身所在地区实现“24小时不间断持续供电”。
迫于压力,北方邦电力公司只能被迫改变运行方式,以牺牲全局为代价,保证“白名单”中的数百条馈线能够持续稳定供电。即便如此,该公司每天仍会接到来自于其他政府人员数倍于此的相同要求,使得电力调度工作彻底丧失了独立性、公正性和科学性。
由于涉事群体太大,为防止民间抵触情绪,当政人员在应对窃电问题时也抱有顾虑,惩罚机制的建立、相关法律法规的完善,甚至智能电表的加装往往都一波三折,推进速度十分缓慢。
而对电力企业不合理的费用干涉,既没有使得电价降低,又增加了财务负担,最终致使企业连年亏损。贫困群体只能再次加入到窃电大军中,以获取没有拿到手中的“正当利益”。
如此一来,不但加深了电力公司和民众之间的矛盾,也造成了电力公司亏损和用户窃电行为之间的恶性循环。
非政府原因
印度输配电网架薄弱,设备老化程度高,工作人员业务能力差,配电侧存在比较严重的管理缺陷和服务缺失。限制窃电行为时,经常出现“东边拆了西边偷,西边拆了东边偷”的情况,使得管理人员疲于奔命。
而老式电表及配电线路架设不规范,也给用户的搭接、跨接等窃电行为创造了条件。
由于设备老旧,管理方式落后,现代电力系统的自动化、智能化优势无法发挥,抄表、计费、监督等人员在收费环节中的重要性被放大,从而使权力寻租成为了可能,并滋生了严重的腐败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