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其他公司相比,通威最显著的特点就是,我们强调‘先渔后光’,致力于打造‘渔光一体’农业综合项目,带动多产业发展。”
在第二届光伏创新发展推动论坛期间,通威股份光伏事业部部长张凡接受了索比光伏网的独家专访。他表示,通威作为一家以农业、新能源为双主业的企业,已经积累了35年的水产养殖经验、十余年光伏行业的发展历程,在建设渔光一体电站方面拥有先天优势。此外,通威在电站设计、成本控制方面,也有自己的独到见解,可以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将初始投资控制在较低水平,提升项目收益。
先渔后光 通威是认真的在养鱼
对于部分投资企业而言,选择在水面建设光伏电站时,首先考虑的是发电量带来的收益,下方的渔业项目不过是规避土地税费的捷径,无足轻重。但认真考虑“渔光”一体化的企业往往是与众不同的。
作为一家拥有35年历史的大型民营科技企业及农业产业化国家重点龙头企业,在渔光一体化建设方面,通威已经积累了丰富经验,不同于一般的水光或者渔光互补项目,通威渔光一体都会优先渔业生产,在项目设计前期,优先考虑鱼塘的智能化改造,这也就是张凡一直提到的“只有把水放光了之后,才能分辨出什么叫水塘,什么叫鱼塘”。张凡介绍,通威的渔光一体项目,通过铺设光伏组件适度遮光,保证了水草、鱼类生长所需的光照,也充分保了证渔业收入。 “当然,我们也发现,除了喂食阶段,大多数鱼都喜欢待在光伏组件下方的阴影里。”张凡笑着说。
同样的思路还体现在建设方案上。据介绍,通威的所有渔光一体项目都采用打桩方式而没有采用浮体,一方面是为了控制初始投资,另一方面也是为了防止浮体材料对鱼类生长带来不利影响。张凡表示,“安全可靠”是对鱼类产品的最低要求,他们希望渔光一体项目产出的鱼类品质更高,这样才符合设计时的初心。
在质与量之间,通威选择品质先行,经过实践与创新,将优质的渔光一体进行拓展复制,以稳健的步伐逐步领跑。截至目前,通威已经并网项目在500MW左右,其中55-60%都是渔光一体项目。“未来这一比例还将继续提升。随着新一代渔业养殖的全面推动和实验,渔光一体未来的单位密度,养殖密度会更高,耗电量将会增加,在单位区域里面的光伏发电可能只够供给部分电力。未来渔业经营将会越来越集约化,渔光一体在概念上将升级为标准的现代化智能渔业项目。而光伏在整个项目中,可能仅仅是一个供电来源之一。”张凡强调。
“543”——通威的降本之路
今年9月底,安徽两淮领跑者电站部分项目实现并网,索比光伏网与多个电站投资商交流后发现,水面光伏的初始投资成本普遍较高,大部分在7元/W以上。对此,张凡指出,从设备选型到电站设计,通威股份都有自己的心得,并率先在行业内提出了“543”降本路线,即光伏电站初始投资成本从5元/W逐步下降,最终低于3元/W,实现平价上网。
据悉,今年630之前,通威并网的一批光伏项目中,已经有低于5元/W的项目出现。“这是包含设备、外线、施工等各项成本的核算结果,我们并不是说空话。”张凡的声音中透出自信和骄傲。
常规地面电站项目成本低于5元已是难得,水面光伏项目原本就要贵10%以上,如何实现低成本建设?通威给出了以下建议:
■一是推行使用双玻组件,并优先选择大尺寸的72片组件。目前,双玻组件已经成为越来越多水面项目的首选,在拥有30年寿命的同时,消除隐裂、PID、蜗牛纹等风险,不必担心水汽进入组件内部,反而可以利用水面环境,降低组件温度,提升发电效率。
■二是组件适度超配,提高系统效率。由于组件实际工作功率通常都低于其标称功率,为了让逆变器、升压线路等电气设备达到最高效率,通威会对组件进行适度超配,从而提升系统发电性能,降低度电成本。目前,越来越多厂商制造的逆变器都支持1.1倍甚至更高比例超配,说明这一方案是完全可行的。
■三是优化管桩、支架设计。张凡指出,从实际情况来看,光伏矩阵中间的支架所承受的风载要远小于外侧支架,设计成一样粗细绝非最佳选择。“市面上大而全的简单设计会造成成本的浪费,而通威在这方面将进行定制化的详细设计,每一个项目都会精细化到按照环境去考虑哪些成本是可以合理降低的。”
从崭露头角到逐渐超车,致力于渔与光的高度融合,通威得到了行业同仁的高度认可。张凡表示,未来随着光伏度电成本持续降低,他们希望光伏设备能成为渔业系统的一部分,特别是光伏实现平价上网后,作为一种有竞争力的能源,为集约化养殖提供清洁电力。
今年6月,美国总统特朗普宣布退出《巴黎协定》,加州州长杰瑞•布朗在与通威集团董事局刘汉元主席对话时强调,这是一个令人失望的决定,也让全球将是否能实现《巴黎协定》的希望更多寄托在了中国身上。相信随着全球能源革命的持续推进、国家政策的不断完善、人们绿色发展理念的不断加强,“光伏+”的形式也将更加丰富,越来越多的企业能像通威这样引领绿色发展潮流,重塑绿水青山,为了生活更美好而不懈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