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过多年的砥砺奋进,中国已成为全球最大的可再生能源生产和消费国,同时可再生能源也进入了大范围增量替代和区域性存量替代的发展阶段。今后,中国可再生能源发展思路将从‘上规模’向‘提质增效’转变。”水电水利规划设计总院(以下简称“水电总院”)院长郑声安在10月17日举行的“2017国际可再生能源发展研讨会暨 《全球可再生能源发展报告》《2016中国可再生能源发展报告》发布会上如是说。水电总院和国际能源署(以下简称“IEA”)在会上联合发布了2016年度全球和中国可再生能源发展报告。
从“上规模”向“提质增效”转变
数据显示,全球可再生能源在2016年创新高,主要原因是在成本大幅降低和政策支持的背景下,太阳能光伏在中国和全球范围内取得了蓬勃发展。在2016年净新增电力产能中,可再生电力占比达三分之二,投产上线电力近165吉瓦。
郑声安表示,这些年我国太阳能光伏领域技术进步取得显著成效,去年年底,常规单晶硅电池和多晶硅电池转化率达到了19.8%和18.6%,先进单晶和多晶电池转化率分别达到了21%和19.5%以上。另外,光伏产业电气设备在质量和效率上也卓有成效,逆变器转换效率、电能质量、电力输出稳定性、安全性、智能化程度等方面均有提升。同时随着技术进步,光伏电站建设成本也在持续下降,整个“十二五”期间总体成本降幅在45%~50%。
目前,中国占据全球太阳能光伏需求的半壁江山,在全球太阳能电池年度产能中,约有60%来自中国企业。因此,中国的市场和政策变化将对太阳能光伏产业的需求、供给和价格产生全球性影响。
勾勒“十三五”可再生能源新蓝图
IEA对2017~2022年期间的可再生电力行业发展进行了预测,2017年至2022年期间,全球可再生电力产能将增长920吉瓦,增幅达43%。中国对全球可再生电力产能增长的贡献超过40%,背后的驱动力主要来自对空气污染的关注与 “十三五”规划中勾勒的产能目标。事实上,中国目前已经超额完成了截止到2020年的光伏产能目标,且预期在2019年超额完成风电目标。根据IEA最新发布的《2017年度可再生能源报告》显示,中国不仅在光伏领域,还在全球水电、生物电能和生物热能以及电动车市场成为了领导者。
随着“十三五”期间管理体系进一步完善,海上风电预计迎来高速发展期。去年12月国家能源局和国家海洋局联合发布了海上风电开发建设管理办法,对海上风电发展规划、项目核准、海域使用、环境保护、施工及运行等环节的行政组织管理和技术质量管理加以细化和明确,为后续海上风电产业持续健康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在水电方面,“十三五”中后期将有一批大型和特大型常规水电站陆续开工和投产,抽水蓄能电站建设进入快速发展阶段,创历史新高。在建水电集中在金沙江、大渡河、雅砻江、黄河上游和红水河;新增开工项目主要为金沙江白鹤滩、巴塘、拉哇,乌江白马,玉曲河扎拉等。浙江宁海、湖南平江、内蒙古芝瑞等一批抽蓄电站即将开工,水能利用和流域综合监测体系将逐步建立。
FR:国家能源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