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叶东嵘在本次论坛上的发言实录:
对“十三五”提出来的太阳能发电一亿千瓦装机容量,不少人可能都存在着一些困惑:现在全国备案都已经超过一亿千瓦了,那未来的市场发展空间在哪里?
要解决这种困惑,首先要想明白,我们为什么要做可再生能源?
其实,我们今天做可再生能源,还是服务于节能减排和国家应对气候变化,是为生态文明建设服务的。“十三五”跟以往“十二五”、“十一五”都不同,它更多的是强调资源环境的约束性,通过能源变革建立现代能源体系。
“十三五”规划的定位是跟全球同步的。国外也在做能源转型,在整个能源转型过程当中,可再生能源作为能源转型的重要内容和应对气候变化的重要途径,也是我国目前倡导的能源生产消费革命、能源转型的重要措施。
而目前,最重要的就是约束性指标,中国曾向全球承诺过,2020年和2030年,化石能源要达到一次能源消费比重的15%到20%。可能不光是要面向未来的四年,到2020怎么来发展这个产业,更多的还是要展望以后到2030年,这个产业如何持续健康发展。
目前来看,光伏产业还是值得骄傲的,现在我们光伏组件产量达到了全球总量的70%。但也有值得担心的地方,最近几年,不少企业还在纷纷地扩产,无论是硅片、电池片、还是组件,一扩产就是一、两个吉瓦的产能。因而我们往往建议地方政府,利用一些战略新兴产业的产业补贴,针对光伏制造环节还是以滚动鼓励比较好,而不是大张旗鼓地盲目扩产。
同时,光伏的确处于一个比较尴尬的位置,同比其它能源的利用小时数,水电最起码预期能达到四千小时,风电能达到两千小时,光热能达到四千小时,生物质能达到六千小时,而光伏只有1100小时左右,如果以到11月份的数据为参考,连1000小时都达不到。从这方面来看,可能无论是组件还是系统都要继续增加效率和产出。
十三五”规划不同于之前规划的一点,就是“十三五”是导向性的,从现在到2020年期间的导向性就是希望光伏产业的投资者做分布式的项目。
如果从西部转向中东部来做分布式光伏的话,那有两个主要的问题要先解决:一个是在工业领域怎么跟现有的配电系统和现有的区域供能系统结合;另一个就是如何结合现在工信部倡导的绿色工业、绿色园区来拓展应用。
工信部主导的中国制造2025,同时对绿色园区、绿色工厂提出了用能和能效指标要求,把清洁能源、分布式能源利用和因地制宜的利用光伏、光热、地缘、热泵等写入能源考核的范围。
业务模式往往是目前比较常见的节能服务和合同能源管理模式,另外各家企业有自己的用能需求,或者行业内对于所属企业的往往有用能对标。用能企业能自觉自愿提出清洁的、分布式的能源诉求,分布式能源服务商提供相应服务会是最好的业务发展模式。
现在企业能够健康持续发展,肯定要遵循国家产业政策的引导。在用能单位的需求、资源预测、需求侧响应、能源和电力市场建立完善以及智能电网与智慧能源发展,仍存在着许多尚未完全解决的问题,需要从业者共同努力去尝试、去探索。
FR:太阳能发电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