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0日,2016中国国际供电会议在陕西西安开幕。在“能源变革下的供电系统”这一主题下,智能、清洁、可持续成为与会者口中的高频词。
智能电网是大势所趋
“传统电网向智能电网的全面升级已成必然。” 大会主席、中国电机工程学会理事长郑宝森在开幕致辞中指出,未来互联网、物联网、通信网与电力系统的融合将更加紧密,分布式电源、储能装置、智能电器等快速发展,以及云计算、大数据、移动终端等现代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要求电网技术不断创新,提升资源配置的高效性、电源接入的适应性、供电质量的可靠性、用电服务的互动性,这也将成为未来国际交流合作的重点领域。
对于电网智能与否的关键,美国太平洋煤气电力公司总工程师Vahid Madani表示,虽然在不同的国家和地区对智能电网的具体界定还存在一定的差异,但“可靠性、可适应性、可自我调节和自我预警”应当是智能电网未来发展的核心方向。换言之,智能电网要灵活且安全。
近年来,以太阳能、风能为代表的可再生能源发展提速,电动汽车、热泵和多种基础设施不断接入电网,对电网的灵活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国际大电网委员会主席Klaus Frohlich坦言,中国部分地区的电网应当更加灵活,这或许是解决当前“弃风弃光”的重要途径之一。与会专家也普遍认为,未来储能技术的发展可能会成为智能电网的重大突破。
此外,伴随着层出不穷的智能电网新技术,电网的安全性也成为专家热议的焦点。“智能化的系统能够被100%的信任吗?新技术是否存在安全隐患和漏洞?”英国帝国理工大学教授Goran Strbac建议,应当结合智能电网的发展同步升级电网可靠性的认定标准。电气与电子工程师学会主席候选人Wanda Reder也认为,“应当充分考虑在暴风、洪水等极端自然条件下电网的运行情况,电网的安全可靠也是其智能化的体现。”
配电网环节大有可为
智能电网的发展涉及电力系统的多个方面,有专家指出,配电网可能会成为整个电网升级转型中最重要的一环。国际供电会议组织主席Theodor Connor认为,配电网是连接发电侧和用户最直接的纽带,“在电网环境相对简单的时候,配电环节通常也并不复杂并且较为廉价,但随着电力用户对电网要求的提升,配电环节将成为重中之重。例如,对电压进行更智能的监控,改变过去对电压和电流的严格上线控制,就可以使整个电网更加灵活。” Theodor Connor还指出,通过配电环节与用户进行充分的沟通和互动,对用户的用电数据进行智能化的存储和管理,这也将是电网未来发展的方向之一。
同时,在清洁能源利用上,Klaus Frohlich也指出,配电网的潜力可能会超越输电网,“未来30年,可再生能源的利用等解决方案可能会在配电网环节出现重大技术突破。”对此,一些国际知名电力企业已经开始进行相关的研发工作。国家电网公司总经理助理单业才也表示,未来国家电网公司将继续致力于配电网建设的能力提升、装备升级和智能互联,推行典型设计和统一的技术规范。
清洁能源需多能互补
在智能电网发展的探讨中,与会专家普遍认为,未来智慧电网的构建应当以清洁能源为基础。中国电工技术学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裴相精指出,清洁能源的大规模利用与接入,为供电系统带来了巨大挑战,但同时也孕育了新的发展机遇。
采访中,Klaus Frohlich、Theodor Connor等多为位专家都向记者提出了多能源载体的概念。Klaus Frohlich表示,能源的供应在绝大多数情况下都是组合的,“很多社区要同时提供天然气、电力,保证供暖、供电等。供应是多方面的,所以在清洁能源的开发利用上也要有多能互补的意识。”在具体操作层面,Klaus Frohlich透露,目前已有研究机构和企业共同探讨通过更加精密的数学模型优化风能、太阳能、地热能、生物质能等多种能源形式的组合,提高能源的使用效率。Wanda Reder还向记者介绍了美国德克萨斯州的一个微电网试点项目,“整个项目共涉及了光伏、地热等9种能源形势,同时引入了储能装置,电网的稳定性和灵活性大大提升,项目的整体运转也很顺利。”
据悉, 作为国际供电会议组织(CIRED)的区域性国际会议之一,中国国际供电会议每两年举办1次,至今已举办七届。本届会议汇聚了来自17个国家和地区700余名各地电网公司、研究院所、大学、制造企业、学会等的一流专家、学者与工程技术人员,就供电系统规划、设计、建设、运行、管理和设备制造等主题进行交流与研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