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同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已经大同市第十四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六次会议审议通过,现随文下发,望各有关单位遵照执行。
大同市人民政府
2016年6月2日
大同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
大同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2016—2020 年)规划纲要,是根据《中共大同市委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编制的,是指导大同未来五年发展的宏伟蓝图,主要明确未来五年经济社会发展的宏伟目标、主要任务和重大举措,阐明市委、市政府战略意图,明确政府工作重点,引导市场主体行为,是编制各级各类规划、实施重大工程项目的基本依据,是指导全市人民共同奋斗的行动纲领。
第一章 “十三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形势和指导思想
“十三五”时期是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决胜阶段,是推进国家资源型经济转型综合配套改革取得重大进展的攻坚阶段,是全面推进法治大同建设的关键阶段,是全面从严治党的重要阶段。必须准确把握面临的新机遇新挑战,积极适应和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牢固树立并切实贯彻中央“五个发展”新理念,按照省委“五句话”总要求,围绕“一个中心、三个大同”建设,准确把握努力开创转型发展新局面,确保我市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推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迈上新台阶。
第一节 “十二五”规划实施情况
“十二五”时期是我市发展进程中极不平凡的五年,发展环境发生重大变化,改革任务艰巨繁重。在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大同市委、市政府团结带领全市人民,按照“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坚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净化政治生态,实现弊革风清,重塑山西形象,促进富民强省”的“五句话”总要求和总思路,全面从严治党,全面从严治吏,持续推进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深入开展学习讨论落实活动和“三严三实”专题教育,深入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全面实施“六权治本”,着力推进“六大发展”,统筹做好煤与非煤“两篇大文章”,全力推动科技创新、金融振兴、民营经济发展“三个突破”,启动实施“冬季行动”,为新形势下全市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科学思路、有力举措和坚强保证。市委、市政府团结带领广大党员干部和人民群众,全面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经济社会发展取得宝贵成绩。
一是国民经济再上新台阶,综合实力显著增强。全市地区生产总值由 2010 年的 694.33 亿元提高到 2015 年的 1053 亿元,年均增长 9.4%。三次产业比例由 2010 年的 5.5∶50.9∶43.6 调整为 2015 年的 5.3:41.8:52.9。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由 2010 年的576.7 亿元提高到 2015 年的 1145.4 亿元,五年累计完成投资4750.7 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由 2010 年的 303 亿元提高到2015 年的 567.7 亿元,年均增长 13.4%。公共财政预算收入由2010年的55.2亿元提高到2015年的92.4亿元,年均增长10.9%。现代农业加快发展,乡村面貌明显改善。“十二五”期间,我市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省市各项强农惠农富农政策,持续加大“三农”投入力度,不断深化农业农村改革,加快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步伐,农业农村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跃上新台阶,粮食产量稳步提升,2015 年达到 20.7 亿斤,连续 3 年跨过 20 亿斤大关。以规模化、产业化、市场化为特征的现代农业园区蓬勃发展,其中建成六大类大规模、跨区域、高科技的重点园区 134 个。设施农业实现跨越式发展,2010 年以来每年以新增 3 万亩的速度持续推进,总量突破 25 万亩。畜牧业转型步伐加快,规模养殖园区达 860 个。龙头企业建设上档升级,规模以上龙头企业达 158 户,实现由传统作坊式向现代化大龙头、大企业的飞跃,形成奶业、肉业、果蔬、杂粮等 8 大加工体系。“一村一品、一县一业”深入推进,实施省级项目 71 个,培育“一村一品”专业村 751 个,南郊奶牛、阳高天镇蔬菜生猪、浑源黄芪道地药材及黄芪羊、左云马铃薯及肉羊、大同县黄花、广灵菌业、灵丘有机农业、干果和新荣杂粮、马铃薯等“一县一业”主导产业优势凸显。农村改革扎实推进,发展活力不断释放,土地经营权流转 68 万亩,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分别达 5800 个和 556 个,农村土地确权进展顺利,产权制度改革试点和流转交易市场建设扎实推进。加快新农村建设,完成新一轮农村“五个全覆盖”,持续办好农村“五件实事”,实施农村人居环境改善“四大工程”,农村基础设施和社会事业取得长足进步,农民生产生活条件日益完善。
二是工业经济整体平稳,基本形成园区化、集约化的发展路径。工业园区化建设稳步推进,塔山循环经济园区、装备制造园区、医药园区、阳高龙泉工业园区等工业园区实现集群发展。大力推进煤炭产业“六型转变”,煤炭企业兼并重组成果得以巩固,煤炭资源集中开发和综合循环利用能力进一步提升。“十二五”期间,我市重点产煤县区的地方煤矿全部进行了资源整合兼并重组,实现了整体创新。全市煤炭产量突破亿吨,2015 年达到 1.23 亿吨。通过实施火电、煤化工项目建设,进一步提高了煤炭就地转化和清洁生产能力。火电方面重点建设坑口电厂、低热值煤发电等项目,全市火电总装机由 2010 年的 670 万千瓦提高到 736 万千瓦。煤化工业方面积极布局大项目,同煤集团60 万吨甲醇和 10 万吨活性炭项目建成投产,同煤中海油 40 亿立方米煤制气、同煤 60 万吨烯烃项目前期工作扎实推进,为“十三五”开工建设打下了坚实基础。
新能源产业迅猛发展。“十二五”期间,我市大力发展风力发电、光伏发电等新能源产业,列入创建国家新能源示范城市名单,圆满举办了国际太阳能十项全能竞赛,大同采煤沉陷区国家先进技术光伏示范基地获得批复,成为我国“十二五”期间光伏产业“领跑者”计划首个获批的基地。五年来,全市风电装机累计增加 150 万千瓦、光伏发电装机累计增加 32 万千瓦。截止 2015年底,全市新能源电力总装机达 182 万千瓦,占全市电力总装机的 20%。
接续替代产业稳步发展。装备制造业围绕园区,积极推进项目建设,一批大型项目建成投产。中国重汽变速箱、陕汽新能源汽车、晋投玄武岩连续纤维、同车集团六轴大功率交流传动电力机车、山柴公司 396 燃气发电机组等项目建成投产。医药产业重点打造两大医药园区,重点医药企业搬迁入园,形成规模化、集群化发展态势,生产能力逐渐提升,到 2015 年底,全市化学原料药产量达到 2.2 万吨。
三是服务业发展提质提速,拉动作用不断提升。文化旅游业实现翻番。“十二五”时期,我市以古城修复保护为中心,以云冈石窟、恒山为两翼的文化旅游景区格局基本形成。成功举办了中国(大同)云冈文化旅游节、国际雕塑双年展、曾竹韶雕塑展、“山花奖”民间文化艺术节等重大文化旅游会展和交流活动,吸引了大量外地游客。2015 年,全市实现旅游总收入 281.2 亿元,是 2010 年 136.6 亿元的 2.1 倍,年均增长 15.5%。商贸物流稳步发展,百盛购物广场、新云中商贸物流园区、东信购物广场、温州商贸城、海盛等商贸项目建成投入使用,城南商圈逐渐成熟,辐射周边商贸产业的作用不断增强。万昌一期、和泰、金洋、新发地等物流园区建成部分稳定运营,万昌物流园区进入全国 50强,带动物流产业快速发展。第三方物流和电子商务等新业态得到新发展,电子商务园区投入使用。
四是基础设施建设快速推进,城市综合承载力不断提高。铁路、公路、航空相互配套的立体交通体系不断完善,市县一小时交通运行圈基本形成,市区内交通通达能力显著提高。大同—张家口高铁开工建设,大同—乌兰察布高铁、大同—西安高铁(原平段)等项目前期工作进展顺利。大呼、荣乌、天大、同源、广源等高速公路建成通车。云冈机场扩建完工,成功开通国际航空业务。市政基础设施逐渐完善,城市综合承载能力显著提升。城市集中供热普及率由 2010 年的 80%提高到 2015 年的 99.7%,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由2010年的65%提高到2015年的99%,城市污水处理率由 2010 年的 76%提高到 2015 年的 86.3%。
五是生态文明建设稳步推进,环境质量明显改善。“十二五”期间,我市下大力气推动生态文明建设,持续改善生态环境,取得积极成效,全面完成节能降耗、污染减排、造林绿化等各项生态治理修复工程。大力推进治污减排,化学需氧量、氨氮、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烟尘、粉尘等 6 项减排指标圆满完成“十二五”规划目标。空气质量显著好转,2015 年,全市空气质量二级以上良好天数 292 天,优良率达 80%;空气质量综合指数 5.36,两项指标排名均列全省第一。全面推进生态修复治理,森林覆盖率达到 23.5%。人均公园绿地面积提高到 14.8 平方米。2014 年,正式被国家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命名为“国家园林城市”。
六是民生工程投入巨大,各项社会事业全面进步。“十二五”期间,我市不断加大民生事业投入力度,各项社会事业全面进步。就业形势保持稳定,人民收入显著提高。城镇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 2010 年的 16017 元提高到 2015 年的 24771 元,年均增长 9%;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 2010 年的 4112 元提高到 2015 年的 7708 元,年均增长 13.7%。社会保障覆盖面不断扩大,完成了城镇居民养老保险和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整合,各类保险补助、报销比例显著提高,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养老保险制度改革逐步推进。保障性住房建设扎实推进,改造城市、煤矿棚户区 14 万户。科教文卫事业蓬勃发展,各类减灾、救灾和应急处置能力得到显著提升,党的建设、精神文明建设、民主法治建设不断加强,人民群众生活幸福指数不断提高。
七是改革开放有力推进,对经济社会发展支撑作用不断放大。各项改革工作不断深化,转型综改试验区建设全面展开,在重大领域和关键环节取得阶段性进展。煤炭管理体制和煤炭销售体制改革持续深入,煤炭资源税从价计征改革全面落实,煤炭公路运销管理行政授权以及运销票据全部取消,煤炭企业负担大幅减轻。煤炭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步伐加快,煤炭资源市场化配置等相关改革积极推进。国资国企改革全面启动,实施重大信息公开打造“阳光国企”,企业负责人薪酬和履职待遇管理制度改革加快实施。事业单位改革稳步推进,竞争性国有中小型企业改制重组有序推动,国有资产监管体制改革步伐加快。生态保护修复机制不断完善,生态治理多元投入机制、环境污染第三方治理机制逐步建立。城乡统筹发展机制加快构建,户籍制度改革扎实推进。金融创新步伐加快,融资担保体系不断健全,资本市场体系进一步完善。科技投融资体制改革启动实施,建立了企业研发费用提取积累机制,科技对转型发展的促进作用逐步显现。政府自身建设不断加强,政府职能加快转变,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持续深化,部门权力清单、责任清单公布实施,综合性政务服务平台、公共资源交易平台加快构建,事业单位分类改革有序推进。公车改革基本完成,取消了一般公务用车,机关工作人员普通公务出行社会化保障机制逐步建立。投资体制改革持续深入,商事制度改革成效明显,“三证合一”、“一照一码”登记制度全面推开。采煤沉陷区治理持续深入,率先推进光伏发电项目使用林地改革,探索“林光互补一体化发展”新路径。社会领域改革取得积极进展。推动医疗联合体建设,实施县级公立医院综合改革,提升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服务能力。教育综合改革持续深化,集团化办学模式和联盟办学模式全面推开,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全方位展开,对外开放发展环境不断优化,积极对接“一带一路”,主动融入京津冀发展。区域合作进一步深化,蒙晋冀(乌大张)长城金三角合作区建设扎实推进,纳入了《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进一步拓展了发展空间。
第二节 “十三五”发展环境
“十三五”时期,是我市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资源型经济转型发展的重要时期,是建设“区域性中心城市”和美丽大同、富裕大同、幸福大同的关键时期。随着京津冀一体化规划的逐步落实,我市融入京津冀经济圈的步伐将进一步加快。以高铁为重点的大交通建设、乌大张长城金三角合作区的深入发展,将有利于我市抢抓“一带一路”机遇,抢占未来发展的战略制高点。国内外产业转移速度加快和深度延伸,国家和省众多的支持政策,都将有利于我市发挥后发优势和实现弯道赶超。
同时也要清醒地看到,全球进入后金融危机时期,受强势美元的回归、资金流动性不足和缺少新的经济增长点的影响,全球经济有可能陷入停滞阶段。我国经济由高速增长转为中高速增长的新常态形势下,经济结构优化升级和产业结构的深度调整,经济增长由从要素驱动、投资驱动转向创新驱动的转变,都决定了十三五时期乃至以后的时期,我市以能源、原材料和初级加工为主的传统产业竞争优势将会逐步消失,会对我市经济社会发展带来了巨大压力。此外,我市自身还存在着一些困难和问题,主要表现为:经济总量不大,2015 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占全省总量的 8.2%。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占全省总量的 5.6%。固定资产投资占全省总量的 8.3%,与排在前面的兄弟地市存在不小的差距。县域经济脆弱,全市 7 个县的地区生产总值仅占全市总量的 20%、公共财政预算收入仅占全市总量的 15%,县域经济对全市经济的贡献和支撑作用极为有限。人民收入水平不高,城乡居民收入和全省、全国平均水平相比差距较大,实现我市与全国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农村特别是贫困人口与城市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任务艰巨繁重。
综合判断,我市发展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也面临矛盾叠加、风险隐患增多的严峻挑战。我们要准确把握战略机遇期内涵的深刻变化,充分利用好各种有利条件,更加有效地应对各种风险和挑战,加快解决突出矛盾和问题,着力在转方式、调结构、促改革、惠民生、补短板、建小康上取得突破性进展,加速形成新常态下的新优势,不断开拓发展新境界。
第三节 指导思想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按照省委“五句话”和“六大发展”总要求,牢牢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廉洁和安全发展新理念,坚持发展是第一要务,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转型综改试验区建设为统领,以转方式、调结构、增效益、提速度为基点,紧紧围绕打造东承首都、西接丝路、南贯三晋、北通蒙俄“区域性中心城市”的总体目标,着力加快转型发展,着力推进改革创新,着力满足群众需要,着力强化涵养生态,着力维护安全稳定,着力加强从严治党,同心同力建设美丽大同、富裕大同、幸福大同,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谱写好“中国梦”的大同篇章而努力奋斗。
如期实现大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推动我市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必须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坚持科学发展、坚持全面深化改革、坚持加快法治大同建设、坚持全方位对外开放、坚持党的领导。
第二章 “十三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和发展理念
第一节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新的目标要求
按照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的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新的目标要求,综合考虑未来发展趋势和条件,今后五年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是:
在提高发展平衡性、包容性、可持续性的基础上,实现“两中高”、“两翻番”、“两快于”、“两突破”。即努力争取经济总量迈入全省中高位,产业发展迈向行业中高端;确保地区生产总值比2010年翻一番,城乡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 2010年翻一番;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快于城镇居民,贫困地区农民收入增长快于全市居民;到2020年,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建设取得重大突破,美丽大同、富裕大同、幸福大同建设取得重大突破,大同与全国、全省一道同步实现全面小康。
第二节 以建设“一个中心”、“三个大同”
小康目标践行“六大发展”新理念我省提出的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廉洁和安全发展理念,是对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的五大发展新理念在山西省的具体贯彻落实,是“十三五”乃至更长时期我省发展思路、发展方向、发展着力点的集中体现。我们必须牢固树立并切实把新的发展理念贯彻落实到大同经济社会发展的实践中,努力建设“一个中心”、“三个大同”小康目标。
“一个中心”,就是建设区域性中心城市,要立足区域化协同发展的高度,着眼国家战略和全省发展格局定位大同。重点是加快推动“四个区域化”: 一要加快城市品质区域化 , 建设晋北城市群和晋冀蒙交界区龙头城市。主动融入城市化发展的大潮流,高起点规划城市、高标准建设城市、高水平管理城市,全面构筑城市化的硬件基础和软件内涵,切实增强城市的生产性、生活性和服务性功能,倾力打造魅力之城和品质之城。二要加快产业发展区域化,建设转型综改创新试验城市。把握好国家赋予山西转型综改的特殊政策,利用好首都强大的科技资源,加快区域产业融合发展,切实提升产业的核心竞争力,把大同建设成为辐射周边的区域活力之城和实力之城。三要加快市场体系区域化,建设对接京津冀先行城市。紧盯首都市场中心,积极参与区域分工,主动承接首都功能疏解,建设总部经济,加强兼并重组,并轨现代市场体系,形成有形市场与无形市场并存、要素市场与商品市场并举的多元化市场格局,把大同建设成为区域商贸物流中心、科技孵化中心和金融服务中心。四要加快文化交流区域化,建设文化旅游中心城市。充分挖掘大同丰厚的文化资源和文化底蕴,突出鲜明的地域特色和个性特征,加快“在地文化”向“在场文化”、“在线文化”提升,切实提高知名度和美誉度,把大同建设成为具有区域影响力的文化高地。
“三个大同”,就是要建设美丽大同、富裕大同、幸福大同,这既是我们实现总体目标的工作主线,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本质要求,这既是富民强市的务实路径,更是振兴大同的长远之策。
——建设美丽大同,着力推进绿色发展,实现生态美、方式美、行为美。要把美丽作为城市的底色、发展的主色,全力打造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发展常态。生态美是前提基础,就是要全面开展“净气、披绿、洁水”行动,着力打造绿色、生态、宜居的“首都后花园”,让百姓望得见青山、看得见绿水、感受到清新、体会到美丽,全力建设环首都生态屏障,把大同打造成为宜居之地;方式美是必要条件,就是要坚持生态立市,把绿色发展放在更加突出的地位,着力构建科学的产业发展格局和生态安全格局,着力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和发展方式战略性转变,着力建设永续发展的美丽之都。行为美是重要保障,就是要大力倡导绿色发展理念和合理消费观念,引导全市人民树立正确的生态价值观、绿色财富观和绿色利益观,塑造美丽心灵,倡导美好行为,让保护环境成为一种行动自觉,让爱护家园成为一种生活习惯。
——建设富裕大同,着力推进创新发展、开放发展,实现经济强、百姓富。经济强是物质基础,就是要全力做好新型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农业现代化四篇大文章,精心打造清洁能源供应基地、战略新兴产业聚集地、首都产业溢出承接地、旅游休闲度假目的地、绿色农产品供给地和生态康养宜居地,形成富有竞争力的产业基地、产业园区和产业集群,建设质量强、效益强、动力强的经济体,把大同打造成经济高地。百姓富是价值取向,就是要坚持城乡统筹,紧紧围绕生活殷实这一目标,多形式、多渠道增加城乡居民收入,切实提高群众的工资性收入、财产性收入、经营性收入和转移性收入,努力让每一位踏实肯干、积极向上的群众,都能在大同找到体现价值的机会、登上梦想成真的舞台、享有人生出彩的空间。
——建设幸福大同,着力推进协调发展、共享发展、廉洁和安全发展,实现物质保障和精神感受的统一。聚焦国家法纪、民生兜底、上级要求、百姓需求、治理方向“五维”理念,抓好百姓“烦的事”、办好百姓“盼的事”、规范百姓“看的事”;弹好干群连心线、富民增收线、便民服务线、扶贫济困线和民生保障线“幸福五线谱”;让全市人民于无声处深刻体会到学有优教、劳有善岗、住有宜居、食有康品、病有良医。要全面推进城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让遵法守法成为习惯,让公平正义得到保障,让安全稳定长驻大同。要激发群众的“主人翁”意识,引导群众更多地参与到发展、建设和管理中来,真正让全市人民群众成为幸福大同的建设者和共享者。
第三章 推进创新发展,着力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
面对新形势下的国际化竞争和国内发展动力转换的形势,我市必须立足于科技创新和全面创新,实施“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发展战略,激发全社会创新活力和创造潜能,不断增强我市发展的活力和后劲。
第一节 培育大同发展动力
坚持发展是第一要务,优化要素配置,激发创新创业活力,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释放新需求,创造新供给,推动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蓬勃发展,努力实现发展动力转换,在挖掘有效需求中厚植发展优势,努力实现有质量、有效益、可持续的增长。
发挥投资对经济增长的关键作用。 。深化投资体制改革,调整优化投资结构,努力保持投资合理增长。完善抓投资工作机制,强化政府对全社会投资的积极引导和有效调控,努力提高投资的质量和效益。以项目建设为抓手,健全完善策划、储备、招商、审批、建设相互衔接、滚动发展的项目推进机制,努力保持投资合理增长。“十三五”期间,重点围绕综合能源、交通基础设施、煤化工、装备制造、现代服务业、农业现代化、生态文明建设、城镇化建设、民生事业等板块的项目建设,力争全市投资总规模突破万亿元,为全市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支撑。创新融资方式,积极发挥财政资金撬动功能,带动更多社会资本参与投资。创新投融资体制,优化投资环境。落实鼓励引导民间投资的各项政策措施,进一步放宽民间投资市场准入,加大对民间资本参与基础设施和社会事业领域建设的支持力度,积极吸引社会资本更多参与重点项目建设。鼓励和引导社会资本通过特许经营、政府购买服务、股权合作等方式开展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继续推进 PPP 合作项目,推进政府投资项目代建制,加大财税、价格、土地、金融等方面的支持。充分发挥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决定性作用,鼓励和引导民营资本向生产性服务业和打基础、利长远、惠民生的公共领域及基础设施建设倾斜。
发挥消费对经济增长的基础性作用。努力培育新的消费热点。增强居民消费的信心和动力,释放城乡居民消费潜力。顺应消费升级规律,充分发挥新型城镇化对消费的引领作用,拓展城乡消费空间,引导消费朝着智能、绿色、健康、安全方向转变。完善城乡流通网络,大力发展电子商务、物流配送、连锁经营等现代流通方式,加快建设城乡一体化物流配送体系,不断提高现代物流业发展品质,加快发展同城配送和农村配送,促进电子商务线上线下协同发展。
营造良好的消费环境。创造高效便捷的消费环境,促进城乡居民消费升级。支持消费金融创新,积极稳妥推动消费信贷、家庭理财、投资咨询等新兴消费金融发展。破除阻碍市场流通的体制机制,降低流通环节费用和成本,不断提高居民消费的便利性。健全完善城乡消费市场监管体制,加强关键商品流通准入和管理,健全流通追溯体系和有效维护消费者权益的组织体系。加快完善标准体系和信用体系,加强质量监管,规范消费市场秩序,强化企业主体责任,健全消费者权益保护机制,完善消费基础设施网络。
发挥出口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 。积极扶持培育外向型龙头企业、拳头产品。在做好医药、活性炭等优势出口产品的基础上,加大新产品、新市场开发力度。加快培育完善外贸综合服务体系,促进与天津港、秦皇岛港等国际物流通道的互联互通。积极拓展商贸物流、跨境电子商务等出口业务范围。“十三五”期间,积极扶持国药威奇达、同煤外经贸公司、新成新材料、同车公司、华青活性炭、金盛豪达、光华活性炭等优势企业加大出口。以华阳玛里纳陆港项目为契机,推动与天津港的海铁联运,全面开发与蒙古、俄罗斯及东欧国家的出口通道,积极争取设立保税区和国家牛羊肉储备库,打造中西部地区重要的物流平台。发挥欧亚大陆桥北线重要物流枢纽功能,积极争取建设国家级综合保税区。
第二节 大力推进农业现代化
以增加农民收入和促进可持续发展为目标,以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为主线,以园区、基地、品牌建设为抓手,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用发展新理念破解“三农”新难题,厚植农业农村发展优势,加快构建现代农业产业、生产和经营体系,建设京津冀重要农产品供给基地,走产出高效、产品安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农业现代化道路,努力开创农业强、农民富、农村美的“三农”发展新局面。
优化农业布局和结构。积极推动农业现代化,围绕蔬菜、杂粮、畜牧和特色农产品生产加工,发展近郊都市农业、有机绿色农业、生态休闲农业、健康养生农业、特色农业五大产业类型,打造绿色农产品供给地。大力实施现代农业园区引领战略,以现代农业标准化园区建设为重点,培育多种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带动适度规模经营,促进土地集中、资本集聚、资源集约、技术集成、空间叠加。以主导产业集中连片区为核心,科学规划布局园区,持续扶持 30 个设施农业、标准化养殖和农产品加工标杆园区上档升级,到 2020 年,全市建成 6 大类市级重点园区 240 个左右,带动家庭农场、专业大户、合作社等 1 万个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共同发展,形成百园千场万户竞相发展的现代农业新格局。突出大园区建设,在加快天镇中地、新荣伊磊和南郊四方 3 个万头奶牛养殖园区达产达效的同时,重点推进灵丘有机农业、阳高龙泉和天镇南河堡 2 个万亩设施农业、大同县黄花、“双千万蛋鸡肉鸡”等跨区域、超规模大园区和杨家窑、阳光、神农、北野等一二三产业融合园区建设。
着力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推进农业科技化、标准化和信息化建设,培育新型职业农民,提升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高农业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加快农业科技体系建设,到 2020 年,分别建成省市县三级农业科技园区 10个、30 个和 100 个,培养科技示范户 5 万户,完成农村劳动力系统性农技培训 70 万人次,培育新型职业农民 1 万人。加强基层农技推广体系建设,抓好 22 个乡镇农技站、36 个区域中心站巩固提升,推进 70 个乡镇畜牧兽医站和省界边检站建设。加强林业管护、农机推广等服务体系建设,解决好“农业科技最后一公里”。加快推进市农产品质量安全综合检验检测中心建设,提升农畜产品质量检验检测能力。依托乡镇农技和畜牧两站,全面加强农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依托农业“12316”信息平台,加快农科信息网络建设,确保市级平台、县区服务中心、乡和村服务站四级全覆盖,力争建设信息服务点 2000 个,实现信息互联互通。开展“互联网+”现代农业行动,推广成熟可复制的农业物联网应用模式,发展精准化生产方式。
巩固提升粮食产能。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推动粮经饲统筹、农林牧结合。开展粮食绿色高效高产创建,加大农业科技推广应用力度,努力提高单产。在稳定粮食生产的基础上,调整优化种植结构,适度调减玉米种植面积,扎实推进马铃薯主粮化战略,做优做强杂粮产业,到 2020 年,粮食生产能力稳定在 16 亿斤以上。
促进设施农业提质增效。到 2020 年,全市设施农业总量达到 30 万亩,建成 10 个万亩现代蔬菜产业园区,建成 60 个标准化蔬菜生产示范园,创建 20 个标准化设施蔬菜高新技术示范小区。培育年育苗 200 万株的工厂化育苗中心 20 个,年育苗 50 万株的专业大户 50 户,蔬菜优质种苗统供率达到 40%以上,蔬菜良种覆盖率达 95%以上,蔬菜产品标准普及率达 90%,技术普及率达 95%。依托北野、凯龙、金圃、甸顶山、养丽、裕隆祥等菌业企业和合作社,结合光伏设施农业项目实施,促进菌业做大做强。以农耕文化为魂,以美丽田园为韵,以生态农业为基,依托北农•阳光都市农业示范园、同煤宏丰设施农业园区、佳润生态农林科技示范园区、南郊万亩城郊农业示范园等促进休闲农业发展。建成 20 个交易量大、辐射带动能力强的区域性蔬菜交易市场、30 个配套冷链物流配送的产地批发市场。依托大同新发地农产品冷链物流市场,推广天镇农产品北京直营店经营模式,全力开拓京津市场,把我市建成京津地区“菜篮子”基地和特色农产品供给基地。
全力实施畜牧业振兴战略。按照“粮草兼顾、农牧结合、循环发展”的思路,扎实推进第二轮雁门关生态畜牧经济区建设,构建牧草、肉羊、奶牛、肉牛、生猪、蛋鸡六大畜禽优势产区,打造 7 个畜牧生态强县、70 个生态畜牧强乡(镇)。力争到 2020年,全市畜牧业收入突破 100 亿元,畜产品优质率达到 90%以上。
推进浑源黄芪羊、左云雁云白羊 2 个特色百万肉羊基地县和灵丘平型关 10 万头绿色有机肉牛、阳高大泉山百万生猪、大同县双千万蛋鸡肉鸡和 5 个 5 万吨奶源生产基地建设。积极开发山西马身猪、广灵画眉驴、浑源黄芪羊、左云雁云白羊、新荣道士窑羊肉、灵丘青背山羊等畜产品地方品牌,扩大在全省和全国的知名度。以牧同乳业为龙头,中地、四方、伊磊等为核心,建设大型乳业生产和加工基地。以重点工程和项目为抓手,建设 10 个标杆示范养殖园区和 1000 个高标准“六化”养殖园区,打造产供销加四位一体全产业链条。
促进农业产业化经营上档升级。坚持吸引外地资本和鼓励本地资本转型“两轮驱动”的筹资方略,与京粮、中粮、新发地、中广核、内蒙古香岛、国新能源、正大、京华峪口禽业等大企业、大集团主动对接,开展全方位合作。持续扶持农产品加工“513”龙头企业,打造一批市场前景好、发展潜力大、带动性强的产业化龙头企业。到 2020 年,全市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到 200户以上,带动农户 40 万户;着力打造奶业、肉业、杂粮、薯业、果蔬业、特色农业、酿造业、物流 8 大产业集群,年加工鲜奶能力达到 25 万吨,具备年屠宰加工牛 30 万头、羊 600 万只、生猪300 万头能力,销售收入达到 125 亿元。围绕我市拳头产品,抓好东方亮小米、雁门清高苦荞、大同黄花、恒山正北芪等特色产品加工和品牌培育,建设华北最大的小杂粮加工基地,打造地域特色鲜明,国内知名度高、竞争力强的 3-5 个系列品牌。抓住乌大张、环渤海地区合作、京津冀协同发展以及国家“一带一路”建设的战略机遇,以大同新发地冷链物流市场、东方物华首农大同农产品专卖区、天镇县北京蔬菜直营店等为纽带,不断深化与北京顺鑫集团、中地、首农集团、桃花源基金、一亩田电商龙头等京津企业的合作,推进大同及周边地区蔬菜、小杂粮、肉蛋奶等鲜活农产品进入京津市场,不断提高我市特色农产品在环渤海区域的市场销量。发挥桥头堡作用,加强与京津冀地区互动交流,承接产业转移,辐射带动农业产业升级。
大力实施杂粮振兴工程。打造“全国杂粮之乡”品牌,推进杂粮全产业链深度开发,建成 6 个优质杂粮高产创建示范基地,创建省级出口杂粮种植质量安全示范区 3 万亩,建设谷子、燕麦、苦荞、杂豆、糜黍、高梁 6 大良种工程。每个农业县区至少确立1 类优势杂粮产业、打造 1 个优势杂粮品牌、建立 1 个万亩以上规模优势杂粮高产示范区、扶持 1 个杂粮加工龙头企业、培育一批杂粮专业合作社、建立一批杂粮产品电商销售平台。到 2020年,全市杂粮种植面积稳定在 180 万亩左右,总产达到 3.6 亿斤以上,单产提高 15%以上,杂粮优质率、商品率和加工转化率达到 80%、55%和 60%以上。以主粮化发展为方向,推进马铃薯产业升级,种植面积稳定在 50 万亩左右。
培育县域特色农业优势产业。以特色农产品生产加工为抓手,培育县域农业主导产业,重点培育黄芪、黄花、菌业、鲜食杏等特色农产品。以道地黄芪产业化开发为重点,以新型药农、龙头企业为主体,促进全产业链运营、多产业融合,努力把我市打造成全省领先、全国一流的中药现代化产业基地,中药材加工转化率达到 50%,做响“中国黄芪之乡”品牌。以“三品”(品种改良、品质改进、品牌创建)提升行动为抓手,大力发展以鲜食杏、葡萄为主的水果产业,实现水果生产标准化,贮藏加工能力提高到 20%以上,20%的果园实现水肥一体化为主的节水灌溉模式。发展“一县一业、一村一品”,促进南郊奶牛及城郊农业、阳高天镇蔬菜生猪、浑源黄芪及黄芪羊,左云马铃薯及肉羊、大同县黄花绿豆、广灵菌业及东方亮小米,灵丘有机农业及干果、新荣杂粮马铃薯等基地建设,培育壮大县域主导产业。推进大同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提升现代特色农业发展水平。
推进耕地综合生产能力建设。持续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 “十三五”期间新建 97 万亩集中连片、旱涝保收、稳产高产、生态友好的高标准农田。落实最严格耕地保护制度,加快划定永久基本农田,完善耕地保护补偿机制,到 2020 年,全市耕地保有量保持在 547.6995 万亩。大力发展节水农业灌溉,推广膜下滴灌技术,开展节水农业示范,改善田间节水设施设备,积极推广抗旱节水品种和喷灌、水肥一体化、深耕深松等技术。加快大中型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工程建设,推进 5 个国家级小农水重点县区建设。积极争取并抓好首都水资源等国家和省级重点水保项目。全面完成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和小型水库更新建设工程,实施中小河流重点河段治理工程,完成县区山洪灾害预警预报和群测群防体系建设。
全面深化农业农村改革。推进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坚守土地公有性质不改变、耕地红线不突破、农民利益不受损“三条底线”,落实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三权分置。稳定农村土地承包关系,全面完成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工作。坚持依法自愿有偿,引导农民以多种方式流转土地经营权,通过土地经营权入股、托管等方式,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到 2020 年力争全市土地流转水平进入全省前三。加快培育家庭农场、专业大户、农民合作社、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提高农业经营集约化、规模化、组织化和产业化水平。深入推进示范社(场)建设行动,到 2020 年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总数力争突破10000个。建立健全工商资本租赁农地的监管和风险防范机制,防止“非粮化”“非农化”问题出现。加强农村土地经营权流转管理服务体系和纠纷调解仲裁体系建设,到 2020 年形成完备的县乡村三级纠纷调解仲裁体系,健全调处机制,妥善化解纠纷。建成农村土地流转信息应用平台,为流转双方提供信息发布、政策咨询等服务。探索建立农产品信息联动平台,努力降低因农产品价格波动带给农民的损失。推进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围绕建立归属清晰、权责明确、保护严格、流转顺畅的现代农村产权制度要求,构建市县乡一体化农村产权流转交易市场体系,完善市场流转交易功能和监管机制,推动农户经营权、林权、农村集体经营性资产等进行规范流转和交易,促进农村生产要素合理配置。加强农村集体“三资”管理,建立健全管理监督和收益分配等制度,加快建立完善市县乡村联网的“三资”计算机监管网络,实现规范管理常态化和监管机制长效化。
健全农业农村投入持续增长机制。优先保障各级财政对农业农村的投入,坚持将农业农村作为国家固定资产投资的重点领域,确保力度不减、总量有增。加大专项建设基金对“三农”领域重点项目和工程支持力度。充分发挥财政政策导向功能,发挥财政资金杠杆作用和财政投入对结构性改革的引导作用,撬动金融、保险资金和更多的社会资本投向农业农村。认真落实国家和省各项强农惠农富农政策,加大强农惠农富农力度,重点支持现代农业建设、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农业信贷担保体系建设、小杂粮产业振兴、中药材产业发展、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奖补、“互联网+现代农业”等。加大金融对“三农”的支持,积极支持农产品加工、畜牧、杂粮等领域的农业龙头企业上市融资,加大中长期“三农”信贷投放力度,加快推进农村信用社改革。完善农业保险制度,扩大覆盖面、增加保险品种、提高风险保障水平。切实加强“三农”工作组织领导。始终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不断健全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党委农村工作综合部门统筹协调、各部门各负其责的农村工作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以“强腰行动”为抓手,扎实推进“一带三创”活动,切实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广泛开展文明村镇、文明家庭创建活动,不断提高农民道德文化素养,建设文明乡风。强化农村基层党风廉政建设,加强乡村综合整治,深入推进“六权治本”,确保乡村治、百姓安。
第三节 做好煤与非煤两篇大文章
实施工业强基工程,坚持走三大转型路径,构筑以城镇为依托、以园区为载体、以生态环境承载力为依据的产业发展格局。围绕价值链升级模式,加快能源产业优化升级;围绕产业链迁移模式,着力培育装备制造、现代煤化工、新材料等替代产业;围绕新产业机会捕捉模式,大力支持现代健康养老、现代物流、网络经济等战略新兴产业发展。
一、优化升级能源产业
以“高碳能源低碳发展,黑色能源绿色发展”为原则,加快转变能源产业发展方式,调整优化能源结构,提高能源效率,提升能源产业核心竞争力,扎实推进大同新型综合能源基地建设,创新启动智慧能源产业园项目。
(一)煤炭产业
扎实推进煤炭及其相关产业向市场主导型、清洁低碳型、集约高效型、延伸循环型、生态环保型、安全保障型转变,努力走出一条符合大同实际的“革命兴煤”之路。深化以煤炭资源配置市场化改革为核心的煤炭管理体制改革,稳妥推进煤炭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建立符合国家新型综合能源基地开发建设和运行管理的现代化体系。以市场配置资源为主导,构建煤炭资源资产化运营机制。加快现代化矿井建设,以安全绿色开采、清洁高效利用为重点,推动传统煤炭产业向高端、高质、高效迈进。加快完成同煤集团金庄、东周窑、潘家窑三个千万吨级现代化矿井建设。以同煤集团为主体,地方煤矿相配套,不断完善关闭矿井衔接机制和落后产能置换机制,提高煤炭产业集约化水平。把同煤集团建设成具有市场竞争力和话语权的国内领先、国际一流的能源大集团。推动地方煤矿整合,向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发展。继续引进和推广先进的煤炭洗选、配煤、煤泥脱水干燥等适用技术,改原煤供应为经洗选筛分的高端商品煤供应。力争到2020年,原煤入洗率达到 70%以上。鼓励和支持同煤集团结合自身需求和能力,在互联网+和大数据平台建设方面做有益的探索和创新,整合国内外能源产品需求和价格走势,有针对性地开展有效生产,提升煤炭产品的质量和效益,进一步提高大同优质动力煤的品牌影响力。
(二)电力产业
围绕促进“煤转电”产业结构调整,推动煤电一体化深度融合,全面推进煤电产业优化升级。把煤变电作为产能置换的重要抓手,加快电力项目建设,重点发展大容量、高参数超临界、超超临界燃煤发电机组,建设千万千瓦级火电基地。“十三五”期间,建成同煤塔山二期 2×66 万千瓦、京能左云马道头 2×35 万千瓦、同煤阳高 2×35 万千瓦低热值煤发电项目。开工建设同煤浑源 2×35 万千瓦低热值煤发电、同煤大唐三期 1×66 万千瓦低热值煤发电、国电湖东一期 2×100 万千瓦等项目。推进大唐御东 2×35 万千瓦、同煤大唐四期 2×66 万千瓦、华电大同 2×66万千瓦、国投大同 2×66 万千瓦、大唐左云 2×100 万千瓦等项目前期工作。到 2020 年,全市火电总装机力争达到 1200 万千瓦。推动煤电产业清洁发展,新建机组严格执行超低排放标准,使用中的 30 万千瓦机组限期完成超低排放改造,强制关停未能完成改造、达不到超低排放标准的燃煤机组。稳步推进电力体制改革,全面落实国家、省深化电价改革、电力交易体制改革、发用电计划改革和售电侧改革等政策措施。加快创新转换电力输出模式步伐,增强我市电网外送能力,采用先进交直流特高压输电技术,建设面向京津冀地区的特高压外输通道,扩建 500 千伏雁同变电站,建设大同北变电站。积极推动电网智能化建设,大幅提高电网输电能力。
(三)新能源产业
紧紧抓住采煤沉陷区国家先进技术光伏示范基地列入国家专项规划的有利契机,规模化开发利用风电、光伏发电和生物质发电等新能源,形成风电、光电、水电多轮驱动的新能源供应体系,打造具有全国典型示范意义的“千万风光”新能源城市和清洁能源供应基地。风力发电“十三五”期间新增装机 250 万千瓦,到 2020 年总装机达到 400 万千瓦。光伏发电“十三五”期间新增装机 570 万千瓦,到 2020 年总装机达到 600 万千瓦。推进水电、生物质能发电等清洁能源项目建设,浑源 150 万千瓦抽水蓄能电站项目力争建成并网。生物质能发电总装机达到 10 万千瓦。
责任编辑:solar_robo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