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润的增长使得主要制造企业扩产意愿强烈。2015年下半年以来,以天合、晶科、阿特斯为首的光伏制造企业开始掀起新一轮的扩产潮。而在2016年上半年,产能过剩的隐患被火爆的市场行情掩盖,进一步刺激了制造企业的扩产意向。但随着“6·30”的结束,制造业高速扩产的同时,需求端已经开始出现松动迹象。
只是在行业大周期向下的环境里,这一次产能过剩的问题将显得更为严重。产能过剩的风险开始初现端倪。这一次的冬天,或许比以往来的更为寒冷。未来的出路在哪?答案是:分布式光伏。在众多业内人士看来,分布式的发展符合国家的政策导向,并且不受限电、补贴拖延、竞电价政策的影响,未来的发展存在巨大的市场空间。
三季度压力大
“6·30”始于2015年年底国家发改委下发的《关于完善陆上风电光伏发电上网标杆电价政策的通知》。这份通知明确:2016年一类、二类资源区的地面光伏电站分别降低10分钱、7分钱,三类资源区降低2分钱。
但通知限定:2016年1月1日以后备案并纳入年度规模管理的光伏发电项目,执行2016年光伏发电上网标杆电价。2016年以前备案并纳入年度规模管理的光伏发电项目但于2016年6月30日以前仍未全部投运的,执行2016年上网标杆电价。
受这个政策影响,上半年国内兴起了一轮光伏电站抢装潮。据国家能源局统计,仅第一季度,全国新增光伏发电装机容量就达到7.1GW,接近2015年全年光伏装机容量的一半。抢装潮推动了中国光伏电站的建设,但降价政策也传递一个明确信号:西北部地面电站逐渐趋于平稳,下一个巨大潜力市场正在向东部转移。
对于下半年市场,光伏资深人士吕锦标预计,下半年中国市场安装量估计在8到10GW,加上印度、美国等主要市场,总体不会有大的波动。“但由于中国‘6·30’的影响,三季度压力更大,在光伏各制造端形成交易量和价格的低洼。”
而在中国循环经济协会可再生资源专业委员会政策研究部主任彭澎看来,“6·30”之后,新项目将以竞价模式分配指标,开发商也会尽可能压低光伏组件价格,这将导致组件端的竞争加剧。另一方面,组件生产厂商从2015年开始扩产。厂商在降低成本的同时也会加大市场端竞争,导致组件价格承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