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源领域的产能过剩存在绝对过剩、相对过剩和成长过剩的区别,因此去产能的手段必然是多样性的,对于绝对过剩的要“堵”,相对过剩的要“疏”,而成长过剩的,可能只有“等”,最终让市场来实现优胜劣汰。
照片上拿着VR眼镜的两位,就是4月底参观德国汉诺威工业展览会的奥巴马和默克尔。当天,奥巴马在结束与VR眼镜员工的对话后,露出了他的招牌微笑。对话内容大致如下:
“这款VR眼镜的价值如何体现?”
“如果把扫描周边环境数据发给您女儿,而她也戴着同样VR眼镜的话,就会感觉自己和您待在同一个地方。”
其实,惊艳到奥巴马的VR技术,只是这场震撼盛会的冰山一角。自从2011年,“工业4.0”在汉诺威工业博览会一炮打响之后,智能化、网络化生产过程的概念已经逐渐在德国传统企业中变成现实。
然而,“酷、炫、牛”并非工业4.0的核心。与工业1.0、2.0到3.0的时代不同,工业4.0时代的最大特点,是“按需生产”。
在工业3.0及以前,生产一台摩托车需要经历原料、机械设备、工厂、运输、销售等固定流程,完成一辆制式的产品车需要至少需要21天。
但到了工业4.0的时代,这种流水线模式被定制模式所取代。一位顾客如果早上九点下单,订购一个个人定制化的摩托车,随后原料、机械设备、工厂、运输、销售五大模块将按照顾客的需要,自己找原料,自己找工厂重新包装重新组合,在6小时之内,就可以把私人定制的摩托车交给客户。
为了应对这种随时可能出现的全球需求,企业往往会放空一部分生产能力。这种被称为“产能储备”的做法——表面上保留部分多余产能,可能会带来短期亏损,一旦国际市场出现景气回升或重大机会,储备产能可以立即发挥自己的产能优势,最快速度定制产品、占据市场。
而产能储备,在某种意义上看,就是一种产能过剩。
过剩是相对的
彼之蜜糖,吾之砒霜。让德国企业激发活力的多余产能,却正在引发当下中国产业经济界的争论。
有人认为该用定量标准确定产能过剩,也有人指出要用定性的标准描述产能过剩,哪种方式更为准确、更符合行业发展规律?合理的产能过剩和严重产能过剩,其区分的标准是什么?
类似的问题层出不穷。背后的原因都可以归结为标准。
一直以来,我国缺少对产能过剩定性、定量的科学评价标准。如果按照国际上测定设备利用率的方式,设备利用率的正常值在79%~83%之间,超过90%则认为产能不够,有超设备能力发挥现象。若设备利用率低于79%,则说明可能存在产能过剩的现象。
毫无疑问,79%是一条过剩与否的标准线,但又不应被理解为一道淘汰与否的生死线。国务院参事室特约研究员姚景源曾说:“我国很多产能确实宏观总量上过剩,但并不落后,比如钢铁,且不说鞍钢、武钢、宝钢这几大国营钢铁企业,就是河北、山东的民营钢铁厂,他们的生产工艺也是世界一流的。”
而对于真正需要“解决”的落后产能,可以用两个标准来区分:一是技术水平低于行业平均水平的生产设备、生产工艺等生产能力。二是生产设备、生产工艺的污染物排放、能耗、水耗等技术指标高于行业平均水平。
如果按照这两个标准,会发现能源领域真正的落后产能主要集中在化石能源领域,且规模均不超过15%~16%。
在煤炭领域,根据中国煤炭工业协会数据,2015年中国煤炭产能规模为57亿吨,需要化解的落后产能达到9亿吨左右,占比约为16%;在石油领域,根据石油和化学工业规划院副院长白颐在2016石化产业发展大会上公布的数据指出,目前国内有10%~15%的炼油产能是需要化解的,主要集中在小型规模炼油产能以及原料配置不合理、油品质量不达标的炼油产能。
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剩下85%的产能就可以高枕无忧,因为还有相当一部分都可被称为过剩产能,且存在绝对过剩、相对过剩和成长过剩的区分。
在能源领域,绝对过剩最明显的就是被列入去产能名单的煤炭行业,它的症结来自地方因利益需求,而进行的招商引资、落户项目,并最后造成的过剩。目前来看,这类过剩最难治疗。
相对过剩,则是一个行业中的总体产能并没有过剩,但因为供给需求脱节,导致部分产品供给超过了市场需求。就像电力领域的火电建设、石油领域在下游扎堆。在过剩产能中,这种过剩占比最大,但也相对容易解决,一旦产业的结构、空间或时间发生调整,相对过剩就有希望被化解、并创造出价值。
责任编辑:solar_robo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