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渔光互补”是将渔业和光伏发电结合在了一起,通过在水面上设立电池板,建立小型发电站,水面下养殖鱼虾,达到养殖和发电有序结合的模式,从而实现了一地两用。不仅提高了水域的利用效率,也提高了单位面积水域的产值。
过去的渔业完全依赖于天气状况,可以说是靠天吃饭。现如今,当今科技的发展改善了这一状况,主动权掌握在养殖人手里。渔光互补的模式主要应用于特色养殖。因为在鱼塘上架设了太阳能电池板,减少了光照,形成了遮阴效果,对喜光鱼类影响较大,因而更适宜于不喜光的特色鱼类养殖。此外光伏电站的电能可以直接用于养殖用电,降低了养殖成本。和其他类型分布式光伏相比,渔光互补还有一个优势,由于电站建在鱼塘水上,水面的环境温度较地面的环境温度要低,组件之间的间距较传统电站也大,因此形成了良好的日照、通风、降温环境,对延长光伏发电组件寿命、提高发电效率较为有利。
然而,渔光互补作为一种新的分布式光伏模式,还处于发展的初期阶段,存在着建设标准缺失、维护难度大等各种问题,但是这一模式的出现给我们发展分布式光伏提出了一个新的思路,就是和本地实际特色结合,不拘泥于传统模式,创新为先。
渔光互补电站的首要工作就是选择合适的地址 。一个合适的地址直接决定渔光互补电站的效益,更深入的还与渔光互补电站的成功与否直接挂钩。选择站址时优先满足以下条件:(1)太阳能资源丰富;(2)距接入系统变电站近;(3)交通方便;(4)地块平整,占地面积较大。然后尽量避免以下条件:(1)场址区域为小水库,行洪区、滞洪区、泄洪区等;(2)场址区域均为沿海滩涂区域;(3)场址区域位于盐场内;(4)场址区域为通航水域;(5)水库的设计周期不足25年。
尽量满足上述条件后,从以下几方面衡量选址是否确实可以建立电站。
(1).明确站址的土地性质,使用权状况,是否纳入土地利用规划;(2).查明站址工程地质情况;(3)合理评价地质构造及地震效应;(4).评价站址及临近区域水文地质条件(5).对高差较大、塘深较深的站址应评估场平后可能产生的开、填方边坡性质、规模;(6).确定站址周边人文情况,运输条件等。
落实好选址后需与政府相关部门交涉,取得建立电站的合理权利 。必须在获得相关政府部门同意站址建站的协议之后方能进入施工环节,以免项目启动后因此类问题而造成损失。
(1)规划部门同意站址的建站要求,站址是否符合城镇规划,与其他规划设施也无矛盾等的协议;
(2)国土部门同意站址的建站要求,出具站址区域内未发现具有开采价值的矿产资源协议,站址区域内地面是否占用基本农田的协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