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 结语
能源转型是个大问题,前两次转型比较顺利没有出现“复辟”的情况,2013年煤炭复辟虽然还不能肯定,但只要石油和煤炭都在30%左右,随着石油比重的下降,煤炭比重的上升,总有一天煤炭的比重会超过石油,按IEA的统计口径可能会来得快些,煤炭是否会重登“能源皇帝”宝座并不重要,但相关的几个问题值得注意。
1 转型不是一帆风顺的转型,转型会有反复
转型出现反复的根本问题在于作为替代能源一方存在着这样那样的难题,而且这些问题不是那么轻易可以解决的,我们应当花力气去攻克这些难题。一是煤电,作为核电、水电、风电、太阳能光伏发电的配套能源,辅助电源是必不可少的,但它存在两个问题,
一是煤电排放大气污染物;
二是排放二氧化碳造成温室效应,引起气候变化,现在看来采取超低排放、近零排放,头一个问题是可以解决,但第二个问题解决起来比较困难;二是风电、太阳能光伏发电也有两个问题,一是电能成本太高,第二个问题是电能的随机性、间接性、不稳定性问题,头一个问题有人认为随着科学技术水平的提高,风电很快就可以低于煤电的成本,风电的直接成本可以降低,但考虑风电的消纳成本,恐怕很难做到低于煤电,第二个问题很难解决;
三是利用天然气,天然气是化石能源中最干净的能源,可以称为准清洁能源,而且天然气资源很丰富,有的专家估计天然气可供人类使用1000到2000年,问题是一个是天然气价格太高,按同等热量比价,它比煤炭高4-5倍,用天然气发电,其上网电价为煤炭的一倍左右,比风电上网电价还高;另一个问题是天然气使用中要排放二氧化碳,这两个问题都很难解决;
四是水电,水能资源是可再生能源,水电的质量比风电、太阳能光伏发电好,水电开发的问题是,一个是水电开发影响生态环境问题,另一个问题是水电弃水问题。头一个问题在水电规划设计上注意也是可以解决的,第二个问题要解决就比较困难,主要由于我国水电调节性能差,河流来水又季节性变化明显,过去靠水电、火电配合来解决,现在水电多的四川、云南不可能提供很多火电来配合,水火比例失调,在这种情况下,只能依靠需求侧设置季节性用户来适应;
五是核电,近年来日本福岛核事故后,一些国家认为核电不安全,要去核化;我国一直认为核安全是可以解决的,发展核电是能源清洁化得途经,所以核电头一个问题是核安全,另一个问题是传统的核电在我国只能发展1.5-2亿千瓦,不能满足我国能源的需求,要加快研究快堆和聚变堆等新一代核电使他们尽快实现商业化。现在看来头一个问题是可以解决的,第二个问题还需要努力;
六是储能,要发展新能源电力(风电和太阳能光伏发电),就要想办法解决随机性、间接性和不稳定性问题,解决办法有煤电配合、天然气发电配合,智能电网把新能源发电和用户响应配合,(由新能源发电解决电力消费)和储能。目前大规模储能还停留在理论上可行,并没有解决商业化问题,目前储能上做得比较多的是抽水蓄能电站。抽水蓄能电站是适应常规电站运行中削峰填谷,只能适应日负荷少量去峰电转移之用,由于储能的电量有限,不能适应风电、太阳能光伏发电大容量和大电量的转移。大规模储能技术的发展也是当前需要解决的问题;
七是用户实现智能用电,将“面向用电的发电”改造为“面向发电的用电”,换句话说,就是要把过去根据用电的需求来发电,改为按新能源发电的可能来用电。要改造智能电网,改造智能电表,使用电紧跟新能源发电走,这样就不需要火电配合,不需要储能,依靠智能用电消纳新能源电力。这里的问题是如何改造智能电网和智能电表,另一个问题是如何将一般用户改造为智能用户,需要有什么样的电价鼓励机制。这是第三次能源转型中出现的新问题,需要探索。
能源转型需要研究的问题很多,不解决这些问题转型的速度和经济性就会受到影响,我们希望一些关键技术性问题要争取尽快取得突破。
2 一次能源总量计算中的折算标准问题
石油、天然气、煤炭、核电、水电和可再生能源如何折算成统一的一次能源数量,折算标准是个大问题。世界各国折算标准不同BP和IEA的折算标准也不同,最突出的问题是电力如何折算成标准燃料?IEA核电按一个标准折算,大致与BP相同,核电以外的电力按电力的热工当量860千卡/千瓦时计算,BP则将将所有电力都按火电煤耗计算,大致为按热工当量计算的3倍左右。我国可再生能源,非化石能源,主要是电力,非电可再生能源和非电非化石可再生能源的比例较小,因此用什么标准折算关系比较大。比如我国2020年要求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的比重达到15%,按电力折算按火电煤耗计算可能超额完成,如按热功当量折算可能只完成6%-7%,故建议全球应规定可再生能源,包括电力、固体、液体、气体可再生能源有一个统一的折算标准。
3 可再生能源中固体燃料比重很大,应当计入。
IEA与BP在全球一次能源统计中,关键差别在于IEA计入固体可再生能源,BP则未计入固体可再生能源,据IEA统计,2013年全球一次能源总供给燃料构成中,可再生能源占14.2%,其中:水电2.5%,固体燃料10.4%,其他可再生能源1.3%,说明可再生能源中固体燃料所占比重最大,这部分燃料不计入,使全球一次能源总供给失真。我国可再生能源、非化石能源统计中也没有进入固体燃料,值得注意。
未来我们只能寄希望于新一代核电、新一代太阳能发电、天然气和化石能源清洁高效利用。能源面前难题很多,急需创新、创新、再创新,只有在创新中能源转型才能顺利进行,煤炭也不可能复辟。(《粤电集团》2016年第1期)
作者:朱成章,清华大学电机工程系毕业,曾在燃料工业部,电力工业部,水利电力部下属的水电施工、设计、规划、计划部门及水利规划部门工作。现为教授级高级工程师,政府特殊津贴获得者,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业务咨询,中国能源研究会副秘书长,学术委员会主任,能源经济专业委员会副主任,中国国际工程咨询公司专家委员会委员,国际能源经济协会中国分会委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