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五”以来,在国家清洁能源战略推进和省内光伏产业引导政策的有力支持下,青海省光伏制造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实现了跨越式发展。截至目前,已初步形成了“以硅为主、多元发展、集中布局”的产业发展格局,从光伏材料、电池组件到光伏电站的光伏制造全产业链日趋完整,环环相扣,并正在构建成为全国重要光伏产业基地和全国最大光伏发电基地。
似一盘星罗棋布的大棋局,青海光伏产业将光伏材料、电池组件的制造合成,“落子”于创新科技汇聚的省会西宁;将光伏电站分布至全省太阳能资源和土地资源最具优势的柴达木盆地、海南藏族自治州等地,呈辐射状布局全省光伏产业基地。
五年间,飞速形成了集多晶硅料、铸锭、切片、电池及组件、光伏配套产品和光伏电站一体化的完整产业链;
五年间,攻克了还原炉国产化、冷氢化、N型电池等一批国际性技术难题,把产业技术优势牢牢锁定在青海这个经济欠发达省份;
五年间,通过光伏产业的吸引,青海培育出了黄河公司、亚洲硅业等一批国内著名的光伏行业龙头企业,产业规模、装备水平和创新能力大幅跃升。
近年来,青海省以“一年一百万千瓦”的建设投产速度,在国家大规模并网光伏发电产业布局中,开始持续发力“领跑”,并已成为目前世界上大规模并网光伏电站最集中的地区之一。
光伏制造:所有光伏电站 配套产品“一站搞定”
看好青海的资源、能源优势,2014年,全球领先的光伏逆变器制造商阳光电源落户西宁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并将总投资2亿元的光伏产业逆变系统产品的研发、生产、销售等部分转移至青海,目前产能为1GW,可以满足青海及周边地区光伏逆变器的供应。
2015年5月,“兆瓦级光伏逆变系统项目”启动。可别小看了这个项目的投产,据业内人士介绍,因为对产品质量和产品工艺的极高要求,有着防雨、挡风沙、抗震等特点,兆瓦级箱式逆变器能够独立应用在环境恶劣的光伏项目中,顺应了光伏电站容量大型化、建设快速化的发展趋势,为光伏电站提供长达25年可靠的保障。
中电投黄河上游水电开发有限责任公司青海新能源分公司,一家土生土长的新能源生产企业。在短短几年时间内,攻克多项技术难题,在全国率先形成了从多晶硅制造——切片工艺——太阳能电池及电池组件——太阳能光伏发电为一体的上下游光伏产业链。
像这样光伏产业链上的,还有青海时代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投资20亿元新建的1.5GWH储能电池项目,2104年6月,两条储能电池生产线已建成投产,形成产能460MWH,2016年计划再建成两条生产线。
翻开青海省光伏产业链配置电站项目表,电子级多晶硅、单晶硅切片、光纤预制棒、蓝宝石晶体、高倍聚光光伏发电、储能锂离子蓄电池等等令人眼花缭乱的项目,组合起来串联着青海光伏产业的整个制造链条,这些都是在短短五、六年时间内,青海省委、省政府按照“大集团引领、大项目支撑、集群化发展、园区化承载”的光伏产业发展思路,从战略层面将其列为新兴产业进行重点扶持,有选择招商引资的结果。
东川工业园晶硅基地、南川工业园高倍聚光太阳能电池基地、海东工业园薄膜太阳能电池组件基地、海西柴达木循环经济试验区光伏制造和光热配套产业基地,分布错落有序,各具特色、多元发展的光伏产业发展格局正在进一步明晰。
来自省经济和信息化委的数据显示:截至2015年底,全省已建成投产光伏制造企业12户,累计完成投资约150亿元,实现产值超过100亿元,带动从业人员1万余人。
光伏发电: “领跑”全国,向全国最大光伏发电基地冲刺
走近格尔木市东出口光伏园区,在满目的荒漠上,一片沙漠之中的“海市蜃楼”一望无际平铺于眼前,在阳光照射下反射出蔚蓝色的光芒,这就是中电投黄河上游水电开发有限责任公司建成的并网光伏电站。其中一期200兆瓦并网光伏发电项目2011年并网发电,创下了建设规模、总装机容量与占地面积三项“世界之最”,成为当时世界上规模最大的光伏并网系统工程。
众所周知,青海省,特别是柴达木地区的日照条件在中国乃至世界都是无出其右的,年平均日照时间为3100-3600小时,年总辐射量可达7000-8000兆焦耳/平方米,加之大量闲置的荒漠化土地,让青海建设大规模光伏电站的先天条件无人可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