艮,为易经六十四卦之一,寓意重山关锁之象,指事物处于停滞不前的状态。北宋易学大家邵雍先生对此的解释是,前路受阻,不宜妄进。
对于中国的分布式光伏市场而言,无论是与光伏应用的领头羊——欧洲市场相比较,还是与本国的地面电站市场对比,似乎都“艮”相重重,而前进不得。
尽管从数据上看,国内每年名义上的分布式光伏装机也有不小的增长。而且,无论在城市还是在乡村,光伏应用也的确已是随处可见。但很显然的是,与这个产业的高速成长相比,目前国内分布式光伏的应用规模依然还很弱小。
反观光伏应用的先行市场——欧洲,或者近年崛起的新贵——美国市场,则都是以绝对比例的分布式应用在支撑其市场蓬勃发展。
当然,对于全球第一的大型地面电站市场——中国的光伏投资者们而言,如“毛毛雨”一般的分布式市场,好或者坏,原本也没有什么关系。
但是,局势正在发生转变。
由于补贴拖欠、限电、标杆电价下降以及难以就地消纳等众所周知的原因,曾经豪放跃进的西部大型地面电站市场,正在显露出明显的疲态。今年的“630”,随着上网标杆电价的下调,会不会成为某种趋势性转变的分水岭?
尽管当下的抢装潮正热火朝天,甚至有多家企业在春节前就已因产能紧张而不再接上半年的订单,但随着“630”日近,却有越来越多的人开始焦虑起来。他们担心,今年的市场行情,至少是地面电站的行情,将随着“630”而结束。而明年,似乎未知更多。
于是,分布式这个此前在许多人眼里如同“鸡肋”一般的市场,开始被更多的公司重新重视起来。这会不会“倒逼”出一个繁荣的分布式市场来,此时还不得而知。但此前分布式光伏发展的诸多难点,似乎并没有多少改变。
比如,建筑可用空间太小的问题,屋顶权属不清的问题,居民电价太低的问题,建筑与电站寿命不匹配的问题,业主企业与电站寿命不匹配的问题,屋顶电站的产权管理问题,电费的收取问题,众多小而分散的电站的运维管理问题,等等。
一边是这些看起来客观存在且不易克服的难题,另一边则是“史无前例”的地面电站建设规划,两相比较之下,市场自然有明智的选择。
是否有人思考过,正是对这些问题的认识和理解,才是导致中国的分布式光伏市场发展不起来的根本原因?
包括政策的制定者在内,对“大”或者“规模”的理解,似乎都还停留在单体项目或企业的层面。正是在这样的思维框架下,规模小一点的地面电站也被称为了分布式;而一些应用场景的创新,比如与农业、渔业的结合,也都因追求项目规模,让光伏喧宾夺主的成为了主角。
或许,这才是中国的分布式光伏发展之“艮”所在。不遵循发展规律而盲目求“大”,难有好结果。
出来混,迟早是要还的。
日前,由于业界对弃风限电问题反映激烈,国家能源局已紧急叫停甘肃、吉林、黑龙江、内蒙古、宁夏、新疆等省(区)新增新能源项目建设规模,待弃风限电有效缓解后另行研究。
绕了一个大圈,又回到了原点。那么,我们是不是应该从根子上重新去思考问题所在?
比如,光伏发电的技术特点是什么,如何应用才能更好的发挥其价值?比如,为什么要发展分布式,什么才是真正的分布式?
也许,我们首先要做的,就是重新定义分布式。这不仅仅是对一个概念的厘清,而是对这个事物的重新理解。同时,还要顺应光伏的技术特点,重新去规划、完善和落实分布式的支持政策,而非叠床架屋般的发一堆应景式的文件。
万象更新,终究始于一爻之变。唯有先从认识上改变,才可能给中国的分布式光伏市场带来新的发展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