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国家放开“二胎”,一个新的高生育期到来,国人兴高采烈的时候,在光伏产业,却有那么一批企业高兴不起来。
这些企业大都诞生在中国光伏产业的加工业机遇期和电站建设业机遇期。2004年,欧洲开始的光伏电站建设高潮,特别是2007年底之前十家左右中国光伏加工企业在境外成功上市的示范效应,带来了中国光伏加工企业的高生育期;2013年,中国开始的光伏电站建设高潮,特别是2014年开始的国家对分布式电站的青睐,又带来了光伏电站建设企业的高生育期。
这些企业的数量究竟有多少,恐怕只有天知道。从海关统计数字知道,2014年5月我国有1500家组件出口企业。从不久前一则新闻知道,目前江苏省就拥有600余家光伏企业。
让绝大多数高生育期诞生的光伏企业高兴不起来的原因是:光伏产业高速发展,可他们的生存越来越难;光伏产业未来空间无限,可他们的未来越来越不清晰。
不难想象他们的困惑:获取光伏电站路条,可能你的自然资源最好,可政府认为你规模不够;拿到电站路条去融资,可能你的投资分析最成立,可金融机构认为你担保不够;参加电站建设投标,可能你的性价比是最优的,可业主方认为你资信不够;巨资建设一个电站,可能你什么都有了,你却会问建成之后下一个怎么办?
并不是他们现在已经没了呼吸的空间,此时的毛利率可能远高于那些著名企业,但是他们知道,从产业发展史来看,没有规模难有未来。从光伏是能源经济来看,没有规模也难有未来。他们也知道,能让自己的企业再上规模的机遇期正在离他们越来越远。他们焦虑的不单是今天,更是明天和后天。
这种担心是成立的,也是严峻的。因为相对中国能源的两大电网、三大石油、五大电力的历史形成格局来说,相对市场份额正在快速向规模光伏企业倾斜来说,无论这些企业的数字是多少,这个数字都是太多了,多到伴随即将到来的光伏产业整合的结束,必将有一大批光伏高生育期诞生的中小企业退出市场。
但是,他们中的一些人心有不甘。于是,这些人做出了另一种尝试——合作联盟。
11月7、8号两天,他们在杭州的古运河边上召开了“中国光伏企业合作联盟筹备会”。对于自己的生存、发展之路,他们不想被选择,他们只想自己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