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
俗话说,好事不出门,坏事传千里。自打企业发展遭遇困境,围绕英利集团的新闻就几乎没有正面的。最近更是曝出“用苦活、累活逼员工辞职来变相裁员”这样令人义愤的消息。然而在向一位熟识的英利员工询问之后,小编却发现,事实似乎并不像此前报道里所说的那样。不知道以下他所讲述的,能否厘清这场各执一词的“裁员罗生门”。
这两天,英利一个“变相裁员”的新闻在网上挺火。看完通篇文章以及评论,作为一个在光伏圈里呆了6年的老英利人来说,真觉得要说一说。
前几年,英利遇困之前,产能几乎每年都在翻番增长,快速招人、快速扩张,所以管理上难免比较粗放。到现在很多不合理的地方已经显现出来,到了不改不行的阶段。当前这么严重的情势下,根据生产经营情况进行调整甚至裁员,是再正常不过的企业行为。只是一旦触及到个人利益,问题就来了。
对于这次所谓的“变相裁员”,我觉得需要搞清以下几个问题,
一、什么是裁员,到底多少人算是裁员,英利到底有没有裁员?
关于裁员度娘说:裁员,是经济性裁员的简称,是因用人单位的原因解除劳动合同的情形。指的是用人单位在法定的特定期间依法进行的集中辞退员工的行为。实施经济性裁减人员的企业,可以裁减因生产经营状况发生变化而产生的富余人员。
关于裁员人数界定,度娘又说:裁减人员二十人以上或者裁减不足二十人但占企业职工总数百分之十以上的,用人单位提前三十日向工会或者全体职工说明情况,听取工会或者职工的意见后,裁减人员方案经向劳动行政部门报告,可以裁减人员。
而文章所谓的“变相裁员”,我所了解到的情况则是:
1、职能部室员工去车间帮忙。时间为3个月,可以去1-3个人,但是最少待够一个月才能回来。目前所知,行政部、宣传部和司机班的第一批已经干满一个月回来了,第二批也干了好几天了。文章中说很少有回来的,要被事实打脸的。
2、现在整个产业链的开工率是不一样的,那必然会产生很多岗位调整和人力资源配置的问题。比如把人从A工序调整到B或者C工序。有些人之前的舒服日子过惯了,现在适应不了,就开始有怨言。
3、现在公司处于改革的过程中,取消了一些岗位设置或者削减了岗位。在进行二次分配的时候,有一些人不问自己能耐够不够,只会跳脚骂娘。
总之,我不知道主动爆料的那些员工是什么心理。如果是借着媒体为自己谋私利,那也真是够了。当初3000块钱一平乐呵呵买房子的时候怎么不提这些?今天企业有困难了,就落井下石,主动爆料。这种品性,相信不会有任何企业欢迎。凭什么你就得经常常白班、天天轻轻松松啊,给你调岗你就受不了了啊。真有本事吗?离了你转不好的话,肯定被调不了。你见过几个技术口的人员被调到车间抬板子了,你见过几个销售去车间了。
二、英利现在到底怎么了,问题出在哪儿?
英利现在确实一遇到了一系列问题。当然,不光是英利。全球经济下行,整个制造业形势都不行。没看股市动不动就千股跌停,小广告上各种当日放款的消息么?就保定本地来说,很多饭馆都关张了。“著名”滴保广商场,现在经常出现售货员比顾客多的局面。说明什么,钱紧,大家都缺钱。CPI涨得这么快,银行存钱利率都赶不上物价上涨速度了。
扯远了,说回正题——英利现在的问题。
众所周知,英利现在行业影响力是有的,订单是有的,技术上有俩国家重点实验室,也不孬。差就差在钱上了。抛开很高的财务费用不说,管理费用也是大一笔。现在开始削减管理费用,自然涉及到
人的问题,一些是非是不可避免。至于有同事经常反映的损公肥私、弄虚作假、欺诈员工等问题,我承认害群之马还是不少的。虽然是少数人的问题,但是绝对影响大伙情绪,打击士气。
三、英利能不能以及如何脱困?
首先老苗说了,要打造一个新英利。去建立完善的法人治理体系,对内开刀,专治各种不合理。多年的毒瘤已经长到一定程度了,再不挥刀,真得撑不住了。
其次,积极引进战略投资人,并且已经取得实质性进展。很多消息都透露出这一信息。我听说有些方面已经谈了好几轮了。之前老苗就拿出了50多亿的个人全部身家,而且是无限担保责任,这种与企业共存亡的气势应该点赞。
最后,英利的整改和转型已经获得当地政府、银行等机构的积极认可,并得到相关政策支持。
责任编辑:solar_robo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