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稍微留心一下,身边大大小小的新能源公司都在玩融资。前文曾经做过一个统计,不少老板轻轻松松的募到了资金,几个月就有100多亿元入账。
在这个流行“现金为王”的时代,手里有木有融资,很快变成了一家企业的标识之一,外界通过这种标识来辨认这家公司的所谓“实力”,也可能会让其他合作伙伴有愉快的感受。所以,不少企业也在接二连三地发融资公告,以证自己真的有戏。
本文要谈的YieldCo,是一种新的融资手段。不过,由于它太“NEW”,以至于国内某些了解融资这点事的人听说此时都似懂非懂。这东西也满低调的,主要是没啥现成的中国企业在用(后文会说明这是为神马)。要了解它,就要花上一些功夫了。(嘉宾郭剑寒:美国纽约注册律师,兼具中国律师资格,从事新能源行业多年。)
聊到这个话题,就先从此模式的定义谈起吧。
在郭剑寒看来,它是一种收益导向(yield-oriented)的融资模式,由某母公司创设的持有一定规模资产,并将该资产产生的部分现金流以股息(dividend)形式,按年或按季支付给股东的子公司,且多通过上市来公开募集资金。
与传统上市公司不同,YieldCo的投资者,更关注公司现金流的长期稳定,而非盈利能力的快速增长。YieldCo创设的核心目标是募集低成本资金。
“我们以NRG Yield为例,来看看YieldCo的典型架构。首先,母公司NRG Energy将其拟置入能源资产纳入NRG Yield LLC旗下。其次,母公司创设NRG Yield(YieldCo)并上市募集资金,完成后公众股东持有A类普通股,享有YieldCo的100%收益(economic interest)和44.7%投票权,母公司则持有B类普通股,不享有YieldCo收益但享有55.3%投票权,能对YieldCo实施控制。再次,YieldCo用募集到的低成本资金获得NRG Yield LLC的100%A类份额,成为NRG Yield LLC的独家管理人并享有其44.7%收益,母公司则持有NRG Yield LLC的100%B类份额并享有其55.3%收益。最后,实际控制能源资产的NRG Yield LLC可以用该笔资金补充流动资金、置换高成本融资或用于项目建设。”
在这一架构下,母公司通过55.3%投票权对YieldCo实施控制,同时通过在NRG Yield LLC中的B类份额获得资产55.3%收益。YieldCo通过成为NRG Yield LLC的独家管理人实现对资产的控制,并通过LLC的转嫁税收实体功能(即LLC层面不缴所得税),将其享有的资产44.7%收益传导给公众股东。
这个新咚咚是否会在国内水土不服?与SPI的绿能宝有啥差别?海外Yieldco做的怎么样了?不如一一来探究下。
提问:为什么国内只有协鑫和阿特斯表示要尝试Yieldco?
郭剑寒:要搭建一个Yieldco并成功上市,对资产规模、管控能力、财务资源等都有要求,因此我们现在看到协鑫和阿特斯这两家企业公开表示拟进行相关尝试。
Yieldco对中国企业来讲处于探索阶段,可能更多企业想,在有人吃过螃蟹之后追随,这样更安全。事实上,2014年华尔街最看好能搭建Yieldco的中国企业是晶科,后来因为种种原因迄今未果。
点评:这里有一个概念,协鑫新能源和阿特斯,甚至晶科,三家公司是在国外和港股上的,相对来说还是容易。(接下来会看到他的进一步评论,为啥容易)
提问:Yieldco模式能在国内大规模推广吗,在目前融资环境下YC有什么障碍?
郭剑寒:谈到这个问题,就要先看看美国公司为啥可以做到。就电站本身,美国光伏电站建设相对透明,质量可靠;而中国光伏电站资产的质量却饱受质疑。就政策环境来说,美国政府会为光伏电站提供贷款担保、现金补贴、税收抵减、加速折旧等各类优惠措施。国内缺乏ITC、资产加速折旧等财税优待政策。
国内目前也还不允许双重股权结构的公司上市(不过最近政策有变化)。此外,对Yieldco而言,核心是现金流的长期稳定,这点对国内光伏电站而言,起产生持续现金流的可靠性,还尚待时间和数据积累来证实。
点评:他所说的最后一点满关键的,我知道的一些海外上市公司(在国内有大量业绩的),其实在持续现金流动性上不是非常靠谱,可以说常获得工程款的救助,自己又不能从投资方那边很快拿到收益,那么在该容易模式的验证上就会有较大问题。
问:Yieldco和SPI模式相比有什么特点或者优劣势?
郭剑寒:先说SPI的绿能宝。我们知道,绿能宝是用委托融资租赁的方式汇聚资金为光伏项目融资,虽然有融资租赁的牌照,但在本质上就是一款理财产品。在众筹相关法规出台前,这个其实是监管的灰色地带,存在风险。绿能宝的优势是能够汇集微量资金做事,但也决定了它的规模会受到一定限制(尤其是众筹法规出台后,对投资者适当性和单笔投资都有上限要求)。
点评:SPI的问题我感觉也不一定跟他说的一样,因为微量资金只是SPI绿能宝对外能够看到的故事,你不一定看得到人家是有其他资金在运作这个电站的。所以呢,不好马上下判断。
郭剑寒:就绿能宝的形式本身来说,虽然目前绿能宝平台提供了符合一定条件后的流转机制,提升了流动性,但与上市公司股权相比,流动性还是有点距离,而且这种流转机制本身也需要绿能宝平台储备一部分资金用于流动性支持,一定程度上也提升了资金成本。
点评:流动性的问题,大家都有自己的看法和解决之道,也有人说绿能宝流动性挺好地。
郭剑寒:再来看yieldco。对投资者而言,拥有的是一家上市公司的股权,除可获得稳定增长的股息外,还可随时通过交易进行转让,流动性更强。而对企业而言,通过Yieldco募集的资金量也会大很多(通常多为数亿美元),也更有章可循。但劣势是,上市本身有一定成本(如顾问费等),而且需要承担一定信息披露义务,对企业也是一种负担。
点评:这一点我同意。
问:您对于Sunedison在金砖国家收购光伏电站为其美国公司做Yieldco业务怎么看?
郭剑寒:Sun Edison这次是对整个新兴市场的布局,可能不仅局限在金砖国家,还包括智利、乌拉圭、秘鲁等一些拉美国家,资产范围也包括光伏、风能和水电等多个类型。我理解,从大的战略来看,这是Sun Edison看好未来新兴市场的能源消费潜力而进行的抢先布局,所以打造了一个聚焦新兴市场的Yieldco、TerraForm Global,并且宣称主要会聚焦在亚洲和非洲。当然,新兴市场的风险也会大很多,SunEdison图什么?
首先,这些项目的质量和未来现金流应该都有一定保障,比如他家在南非的项目就和Eskom签了长达20年的PPA。其次,可能一开始冒一点风险,赌个先发优势。最后,Yieldco上市融资时,卖个好价钱很重要,其实美国市场也没那么理性,照样讲概念,新兴市场这种高成长性、巨大潜力的故事,投资人比较愿意听,有利于估值提升。当然,这些都是个人看法,博一笑耳。
点评:如果SunEdison能来中国走一趟,也可以详细听听他们的解释。
(感谢光伏问问 21世纪经济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