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过,油气产业的“辉煌成绩”并没有令马来西亚止步,该国在全球此起彼伏的光伏贸易战中,悄然开辟了一片太阳能产业发展的新天地。
贸易战中悄然崛起
近年来,全球全球各国间因为太阳能设备引发了不少贸易战,然而,就在这“一片硝烟”之中,马来西亚的太阳能设备制造却悄悄繁荣了起来。
马来西亚地理位置优越,既接近赤道,又是一个海岛国家,全年日照充足,发展太阳能产业“先天条件”良好。全球知名的太阳能企业,如第一太阳能(First Solar)、SunPower、SunEdison等,都在马来西亚设有公司、建有工厂,产品几乎覆盖整个产业链。
其中,仅第一太阳能公司就在马来西亚建有6间工厂,其太阳能电池组件5/6的产量都来自这里;还有SunPower公司,一半的太阳能组件是在马来西亚制造;Hanwha Q-Cells每年在马来西亚的产能更是其在德国产能的5倍以上。此外,松下电器、SunEdison等公司也都在马来西亚建有工厂;硅谷创业公司Solexel,也计划投资8.1亿美元,在马来西亚修建一座太阳能组件工厂。
《纽约时报》撰文指出,马来西亚凭借相对低廉的劳动力成本、优惠的税收政策,以及大量懂英语的工程人才,不仅没有受全球频发的太阳能贸易战影响,反而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国际公司,一跃成为全球第三大太阳能设备生产国,产业发展速度直逼欧盟。
SunPower公司发言人约亨·恩德尔表示,在马来西亚的产量令该公司拥有了充分的灵活性,能够从容地应对不断变化的国际市场的需求。该公司首席执行官汤姆·维尔纳更是坦言:“我们喜欢马来西亚,它结合了低成本和高工程水平两个优势,能够满足我们的需要。”
此外,跨国公司们还纷纷将最新的技术引入马来西亚,从而维持标准化的生产工艺和产品质量。据第一太阳能马来西亚公司经理杰亚格奈什介绍:“当我们做出决定,比如增加机器人数量、采用新技术、或在生产方面做出改变,都与在美国的工厂几乎是同步进行的。”
配套支持很给力
马来西亚太阳能产业之所以能够顺风顺水地蓬勃发展,与其在国际、国内占据了大量有利条件关系密切。
在马来西亚国内,相对低廉的原材料和劳动力价格就是极具吸引力的一条。据了解,在马来西亚当地,技能熟练的工程师和机械操作工人工资相对都很低,生产原料也是价廉物美。杰亚格奈什就曾表示:“我们公司在马来西亚有24条生产线,全都和我们在美国的生产线没有什么分别。原材料本地化已经成为我们成本削减策略中重要的一环。”
事实上,低价的原料和劳动力并非马来西亚吸引投资者的唯一条件。马来西亚政府为了推动太阳能、乃至整个可再生能源产业的发展,下了很大力气。
根据马来西亚官方资料,2009年,马国政府即发布了《国家可再生能源政策与行动计划》,希望在2015年实现可再生能源装机量达到总装机量的6%,发电量则要占到总发电量的5%,到2020年则双双实现翻番,这其中还特别提及太阳能要贡献大约1/3的装机量与发电量。2010年,马来西亚政府又增修了上述计划,推出了全面规划该国可再生能源产业发展的《新可再生能源政策与行动计划》。
然而,这些政策此前却一直没有太大收获,马来西亚的可再生能源发展仍然处于不温不火的状态。有数据显示,马来西亚在其“第九个五年发展计划”(2005年至2010年)中曾将可再生能源电力的发展目标定为35万千瓦,但截止2010年底,成功并网的可再生能源电力只有6.3万千瓦,仅相当于既定目标的18%。
为此,马来西亚政府于2011年,实施了全新的可再生能源上网电价补贴机制(FIT),太阳能也是其中重点扶持的产业之一。根据该机制,每月用电超过一定量的用电大户须缴纳1%的额外电费,用于成立可再生能源基金,支持可再生能源发电。
马来西亚政府还鼓励私营企业参与可再生能源产业发展,先后推出了小型可再生能源电力计划、绿色技术金融机制等多项财政鼓励计划,为中小型私营企业在马国内提供更多机会,并协助其进入国际市场。马国政府还特别成立了国家绿色技术中心(National Green Technology Centre),帮助企业发展绿色能源技术。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马来西亚还为可再生能源开发商提供了高额的税收减免。据《纽约时报》报道,马来西亚对于国内外的大型太阳能开发商,都给予10年免征企业税的优惠政策;同时,对其工厂的机器设备也实行5年内完全免税,这极大地吸引了全球投资者进入马来西亚太阳能产业。第一太阳能公司执行副总裁玛雅·威尔斯就表示,在税收减免政策的激励下,该公司已经决定把大部分生产环节都安排到马来西亚。“对于太阳能生产而言,低廉的劳动力成本固然重要,但是税收政策更为重要。
责任编辑:solar_robo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