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年之后,有“毛巾大王”之称的
孚日股份曾重金涉足光伏产业的战略彻底崩溃。
11月21日晚间,孚日股份公告称,公司意图退出光伏行业,将出售全部光伏项目相关生产设备。
退出
孚日股份公告称,鉴于公司投资的光伏项目未能实现收益,对公司整体经营业绩拖累较大,公司拟将光伏项目相关设备全部出售,出售价格不低于5805.82万元。
孚日股份拟出售的资产主要为其投资的30兆瓦
CIS薄膜太阳能电池组件生产线及附属设备。该资产账面原值8.07亿元,已计提折旧2.26亿元,资产减值准备2.06亿元,账面净值3.75亿元。评估值为5805.82万元,较账面净值减少84.51%。
该公司表示,预计本次交易将产生损失2.3亿元,将减少2014年净利润约1.7亿元,计入公司2014年度经营业绩。
孚日股份称,预计成交价格将与该部分设备账面价值差异较大,主要原因是近年来,光伏产业整体不景气,产品销售价格不断大幅下降,该生产线初始投资金额较大,生产成本较高,自投产以来,生产数量逐年下降,开工率较低,产品销售价格竞争力较低,出现生产越多亏损越多的状况,至评估基准日该生产线已处于闲置状态。
进入
2008年1月,孚日股份宣布投资成立孚日光伏,拟建设CIS薄膜太阳能电池组件的生产基地,设计规模为年产60MW。该公司注册资本为1.8亿元,两个月后增资至5.44亿元。
一个月之后,孚日股份宣布,与德国最大的太阳能电池组件制造商之一ALEOSOLARAG共同出资设立生产晶体硅太阳电池组件的合资企业,也就是当年7月正式成立的埃孚光伏。公开资料显示,埃孚光伏注册资本达1750万欧元,双方各占50%股权,主要生产晶体硅太阳电池组件。
为了引进技术,孚日光伏还斥资1.12亿欧元向薄膜太阳电池组件生产商JohannaSolarTechnologyGmbH采购了两条CIGSSe薄膜太阳能电池组件生产线。2008年底,孚日股份进一步耗资600万欧元收购了山东孚日控股股份有限公司所持有的Johanna股权。
至此,孚日股份在光伏业的布局已基本成形。
孚日股份避开了硅料、硅棒等常规的光伏材料,选择了当时在国内并不那么为人瞩目的CIS(铜铟硒)薄膜太阳电池。
当时有分析认为,CIS薄膜太阳电池是第二代太阳电池中的一种,相对以多晶硅为代表的第一代太阳电池,CIS有着成本更低、效率相差无几的优势。2007年薄膜电池在太阳能电池中的市场份额约为10%,预计2010年可达20%,将成为光伏市场的主流产品。但在当时,CIS却由于技术门槛较高而相对较为稀缺。
困局
作为中国规模最大、出口金额最多的家纺企业,孚日股份2006年11月24日登陆深市中小板。
2008年,孚日股份公开增发1亿股,募集资金净额12.6亿元,拿出高达四成的资金投入光伏产业。此举违背了公司当初募资时的公开承诺,孚日股份当时的承诺是:将募集到的资金悉数投向家纺类项目。
公司为何放弃传统主业而转向光伏呢?
业内人士认为,孚日股份的主营业务是生产、销售中高档毛巾,由于产品差异化程度小,进入门槛比较低,中高档毛巾的价格战愈演愈烈,这严重制约了公司的盈利水平。与此同时,公司的主营产品以外销为主,而当时国际金融危机并未完全消退,这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毛巾需求降低。
此时,国内掀起一股进军光伏业的热潮,包括孚日股份在内的不少纺织企业也纷纷涉足其中。
对此,中投顾问轻工业研究员熊晓坤当时指出,与纺织企业遵循“薄利多销”的经营模式不同,光伏产业投资高、风险大、利润高,纺织企业之所以盲目涉足,追求短期效益、热衷新能源概念才是它们的真实目的。
这一转型,导致家纺大户孚日股份被市场作为新能源股爆炒,自2009年初开始,在不到一年的时间里,孚日股份的股价翻了近3倍。高管纷纷减持。
2011年9月,孚日股份投资的薄膜太阳能电池30MW生产线正式投产。然而,光伏项目还未全部投产,便迎来了行业的“寒冬”。
自2011年度以来,孚日股份已连续3个会计年度对光伏领域的投资计提减值准备,加之数额巨大的折旧,对公司业绩拖累严重。
2013年,孚日股份开始进行光伏产业战略收缩。
由于国内市场大规模的启动和海外市场的发展,光伏产业自去年下半年以来正在持续回暖,很多企业恢复了盈利。本月上旬召开的第六届中国(无锡)国际新能源大会暨展览会显示,目前中国光伏行业因受国家政策扶持及技术创新等利好因素影响,整体回暖迹象明显,招致各类社会资本再次涌入,已形成一片欣欣向荣的局面。
虽然光伏行业开始回暖,但孚日股份还是选择了放弃。
该公司称,因光伏行业持续不景气,公司投资的光伏项目对公司整体经营业绩拖累较大,公司为甩掉包袱,以便有更多的精力投入到家纺主业上,做精做强家纺主业,故公司决定处置光伏项目相关资产,退出光伏行业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