秸秆利用率不足一半
“铁牛”替代耕牛致积压
近年来,我市秸秆产量每年都在1300万吨以上,但利用率却不足50%,利用率很低。
在过去的几十年中,丰收后的秸秆也都烧掉?答案是,当然不。以前,秸秆可挺“抢手”,农村各家养牛用于耕种,秸秆就是牛儿们的食粮。可如今随着拖拉机等各种机械化耕地设备的普及,牛儿们全部换成了“铁牛”,于是秸秆就成了农民的“压手货”。
我市已经开展了规模化、集约化牲畜养殖,但养殖基地和发电厂一样都面临着秸秆的运输和成本问题,于是养殖场更倾向于饲料喂养,成本差不多,牲畜的出圈时间却大大缩短了,秸秆在自己的“传统”优势项目上也变成了劣势,又一条出路被堵死。
随着玉米产量近年来越来越高,每收成一公斤玉米就会产生1.2公斤的秸秆。在秸秆无法大量消化的情况下,最大的矛盾日益严重:秸秆越来越多,需求却越来越少。于是,秸秆的焚烧变得顺理成章,其焚烧过种中带来的环境污染也就自然而然地发生了。
秸秆有未来:堪比“石油农业”
该找个“婆家”了
“最近我下乡发现,焚烧秸秆并没有停止。”吉林农业大学资源环境学院土壤学教授、吉林省政协委员窦森无奈地说。农民急着烧,政府急着堵,无穷无尽的“游击战”消耗、浪费掉的是大量人力和物力。就像几千年前“大禹治水”般,仅靠抓焚烧典型的“堵”根本堵不住,更要从疏的源头来想办法。
秸秆浑身是宝,这个说法并不夸大,它未来的综合开发前景“阳光明媚”,将是一个巨大的新兴产业,那可是比传统“石油农业”更有发展的新型农业。看来,是时候出动给秸秆找个好“婆家”了。
尝试一:秸秆深埋新概念
让“饥饿”土地有“饭吃”
“我省土地长时间耕种,退化严重,极端缺乏有机质。虽然产量年年攀升,一定程度上是靠过度开发、过量使用化学物质、过多消耗地下水、甚至污染环境维持的。”窦教授说,一方面是秸秆焚烧频频惹祸,一方面是土地资源缺少肥田材料,他给秸秆找了个不错的“婆家”——秸秆深埋,这是个全新的概念。
“长春市的秸秆产量为1000万吨,露天焚烧(或丢弃)420万吨,面对耕地土壤有机质的极度‘饥饿’,找一条环保、有效的秸秆利用途径是必须的。”他说,把露天焚烧的秸秆直接还田,秸秆消耗量将超过52%。秸秆之所以年年被焚烧,是因为能肥田。“秸秆焚烧后变成了灰份,只能给作物生长提供部分矿物质营养。但事实上,想要肥田,土壤更需要的是有机质。”他说,一旦土壤缺乏有机质,肥力发挥会受到限制,根本无法给作物带来更好的生长环境。“因此,焚烧远不如还田。”秸秆还田,以往都是直接将秸秆在地表覆盖,或埋到10厘米深的地表浅层,这两种方式短时间内无法分解腐烂,不仅影响地,还会阻碍开春时地表升温,再加上需要大量人力,“就是费力不讨好,农民根本不接受。”
深度还田完全规避了以往这些问题,它创新之处是“深”,将秸秆埋到地下20厘米至40厘米的深层,不仅不影响种地,通过秸秆和土壤的接触,使其慢慢分解转变成肥田的有机质,“让秸秆从哪儿来再回哪儿去,保持土壤的平衡,这是最理想的前景。”他说,还田后就从根本上解决了秸秆焚烧,又达到保碳、蓄水、培肥、增产的目的。
下一页> 余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