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近两年光伏市场寒冬中,晶龙集团紧紧依靠技术创新、推行科学稳健经营、大力开拓国内外市场,企业经营发展一路向好。今年一季度,晶龙集团实现开门红,完成销售收入54.34亿元,实现净利润2.31亿元,率先走出市场低谷。晶龙集团董事长靳保芳高兴地说:“全集团各子公司,以及上市的晶澳太阳能公司全部实现赢利,我们从近年来的光伏寒冬中突出了重围。”
晶龙集团率先走出市场低谷的秘诀是什么?让我们走进晶龙集团,近距离感受那跌宕起伏、勇敢拼搏的不平凡历程。
低谷时期,技术创新投入不减
——转换率最高太阳能电池横空出世
笔者问:在光伏市场寒冬中,为什么晶龙能毅然挺立?
晶龙的回答是:首先紧紧依靠技术创新,一刻也不放松。
越是市场低谷时,越能展现一个企业的韧劲儿与眼光。
经历光伏市场“寒冬”的洗礼与磨炼,太阳能光伏产业巨头晶龙集团一方面眼睛向内,苦练内功,扎扎实实进行技术创新,不断强筋壮骨,力求在“寒冬”中积蓄力量,提高自身竞争力。这一点晶龙做到了,太阳能电池实现了高效率低成本,率先突破“国标门槛”——按照国家为抑制光伏产能过剩而出台的《光伏制造行业规范条件》,企业生产的单晶硅电池的光电转换效率不得低于20%,多晶电池的光电转换效率不得低于18%。
“历经极度艰难的市场寒冬,晶龙不但没有倒下,反而激发了巨大的创造力,锻造成为了经过淬炼更加坚硬的‘一块好钢’。”晶龙集团董事长、总经理靳保芳释放着自己的兴奋之情。他说:“越是低谷时,技术实力的竞争越显得重要。”“再穷不能穷研发”,提高光电转换率是光伏产业皇冠上的明珠,无论市场环境如何变换,研发一刻都不能停止。在最困难的时候,晶龙在技术创新上的投入一点也没含糊。
对这一点,晶澳扬州基地副总经理宋锋兵感触颇深。
去年,因光伏市场持续低迷,晶龙的资金链一度陷入紧张,于是,晶龙明确规定:减少不必要的支出,能省的钱尽量省。可就在这个时候,因研发博秀的需要,晶澳要从德国进口四套湿法刻蚀机,报价6000万元。这对于手头正紧的公司来说,是笔不小的开支。带着忐忑的心情,他们把报告打上去了,没想到第二天董事会就批准了。
靳保芳说,该卡的支出是非生产项目资金,用于技术创新的资金,要多少给多少,决不含糊。
“说实话,这让我们搞科研的人员备受鼓舞。”宋锋兵谈到,没有了后顾之忧,激发了大家的工作热情,创新的劲头更足了。
每年将销售收入的5%用于科技创新经费,这是晶龙对创新的制度保障。多年以来,这一点雷打不动。
在资金紧张的情况下,投资3个亿建设的2万平方米晶澳太阳能电池研发中心在国内属于一流。现在,这里已经成为引领技术潮流的研发中心。
有耕耘就一定会有收获。
2013年8月20日,晶龙集团旗下的晶澳太阳能公司研发的“博秀”P型单晶太阳能电池光电转换效率达20.5%,获得德国弗劳恩霍夫太阳能系统研究所的独立认证,成为156P型单晶硅电池片的业界新标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