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座工厂总年产能力达到1吉瓦
Solar Frontier生产的太阳能电池板被称为“CIS型太阳能电池”。晶体硅型太阳能电池采用的半导体是利用晶体硅(Si)制造,而CIS型太阳能电池使用的则是由铜(Cu)、铟(In)、硒(Se)、镓(Ga)、硫(S)五种元素组成的化合物半导体。这种电池也叫作“CIGS型”,基本都属于同一类别。与高效率的晶体硅型太阳能电池板相比,这种电池的转换效率虽然低几个百分点,但高温时的发电损耗低,发电量相对较高,相继为日本国内百万瓦级光伏电站所采用。除国富工厂外,Solar Frontier在宫崎县还拥有两处生产基地。三座工厂相加,年产规模达到1000兆瓦(1吉瓦)。2010年年产仅为60兆瓦,与之相比,生产能力在3年间激增到了15倍以上。在CIS型太阳能电池生产商之中,该公司的生产能力已经攀上了世界第一的宝座。
国富工厂拥有约800名员工,其中约600人工作在生产线上。约150人为一个班组,四班两倒,24小时生产。这座工厂原本是日立制作所集团企业运营的平板显示器工厂。但由于业务收益恶化,工厂停产,2009年,日立将其转让给了Solar Frontier。转让还包括了工厂建筑和负责生产管理的约300名员工。接手后,Solar Frontier投资约1000亿日元,在仅仅两年后的2011年2月,构筑起现在的生产体制,到2012年7月日本开始实行可再生能源电力固定价格收购制度(FIT)时,该公司已建立起了“百万瓦级光伏电站时代”的电池板供应体制。回顾当时,国富工厂厂长掛川一树说:“我们之所以能够在短时间内启动如此大规模的太阳能电池板生产设备,并且成功使生产步入轨道,是因为除了制造电池板的生产管理设备之外,还得到了大量拥有生产管理经验的人才,这是重要因素。”
生产工序基本实现自动化
在工厂的生产线上,有两个班组、约300名工人负责操作,从参观生产线的印象来说,员工稀稀疏疏,对于1天生产1.5万枚电池板的现场而言,人数之少令人惊讶。这是因为,生产工序基本实现了自动化。从机器人搬起玻璃基板将之固定在流水线上开始(图2),全部是生产线流水作业。基板随传送带移动,逐一通过各种制造装置,逐步形成电极构造(图3)。完成的电池板被放置在自动传送机上,运送到巨大的堆放场存放。生产线上的半成品和仓库中的成品的情况由管理生产工艺和库存的计算机系统统一掌握。在日本国产太阳能电池板中,Solar Frontier的产品成本竞争力最强,这已经成为其得到广泛采用的因素之一。而这样的成本竞争力得以实现,靠的正是彻底实现自动化的生产线。那么,在生产线上,人究竟发挥着什么作用?除了管理工作机器人之外,多数人员的工作是检查产品质量。从事生产的一个班组、约150人中,约有100人是质检员。
图2:把玻璃基板固定在生产线上的机器人(摄影:日经BP)
图3:形成了电极的玻璃基板(摄影:日经BP)
图4:安装好隔离板,即将完工的CIS型太阳能电池(摄影:日经BP)
责任编辑:caro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