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伏电站的投资总离不开两个方面,建新的,或者买现成的。不管是哪一种,都得对所要建的对象或所要买的对象进行项目可行性评估。哪个划算就做那个,这就必然引出一个新的话题:电站买卖和估值。电站买卖,从根本上说改变了光伏电站的投资运营模式,把投资的风险分摊,让更多的关联方参与。光伏电站的合理估值,从意义上来讲是为了方便电站作为一种经营资产进行合理转让,以实现光伏电站投资的市场化、利益化、合理化。
光伏电站的估值难题在于,一是行业对光伏电站的估值方法犹豫不决,没有一个共识;二是对光伏电站运营的政策的连续性风险,三是电站本身质量带来的运行风险,四是如何对电站的当前质量进行保证。这几个难题不解决,就无法让投资者从国家投资转为市场投资,建光伏电站就无法从政策驱动转为市场化的利益驱动。
在这几个难题中,哪个是解决问题的关键,哪个是最难解决的,恐怕是行业最为关注的事情。前两者可以看做是市场和管理者要考虑的问题,后两者可以看做是技术和研究院所要解决的问题。
首先,从光伏电站的估值方法来说。
传统的资产转让评估无非是净资产法和现金流法。所谓净资产法,顾名思义,就是将光伏电站的现有价值进行评估,原来投资多少,运行了几年,折旧了多少,还剩多少,折算成现金,就是该电站出售的成本,再根据预期的投资收益率,决定售价。而这,可能也是光伏电站出现抢装潮的主要诱因之一。但问题是光伏行业仍是一个发展中的不成熟的行业,产品的成本这几年不断在下降,价格趋势大家都知道,原来投资是基于原来的成本,也许今天算下来的资产净值比新装一个电站还要高。转让价格要高于新建价格,这恐怕正是买卖双方的分歧所在。就象当初的香港楼市一样,一幢房子要还的贷款已经比房子的现价还要多的时候,谁还会继续捂着房子还贷款呢,当然是直接把房子还给银行了。再加上光伏投资本来就是靠光伏发电逐年收回投资成本,从理论上来讲也应该用现金流法更科学和实际,可是现有市场资料却显示,在已签订光伏电站转让的合同中,大部分都是以电站所属项目公司的净资产作为定价依据。问题到底出在哪里呢?
这就引出了光伏电站估值的下一个影响因素:光伏政策和电站质量。本篇说说当前的政策因素。
光伏政策
众所周知,光伏发电还没有实现平价上网,都是靠上网电价补贴来刺激着光伏行业一轮又一轮的投资热潮。无论哪个国家和地区,电价补贴也经历了从项目立项补贴到按实际发电量补贴的转变。无论哪里,电站的投资是相当大的,需要政府或银行财团的初期支持。在光伏发展的初级阶段,项目立项补贴由政府解决或者说承担了新技术的风险,帮助了光伏从襁褓中一点点长大,这对光伏行业的发展贡献是巨大的,没有哪个银行或财团能承担这样的社会责任。但从行业的发展可以看到,政府并不是万能的,政府的口袋不是取之不竭的,一旦政府拿不出钱,整个资金链就断了。这个道理放之四海而皆准。欧美的双反说白了还不是欧债危机引起的,政府没钱支付了,就得为自己找理由,中国就成了替罪羊。在中国的金太阳工程中,也有后续资金未到位的情况,这从政府不断下文催钱就可以看出来。难道光伏电站在估值的时候,财务报表里还要加上一张白条?
责任编辑:solar_robo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