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立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已列入国务院的重要议事日程,其中金融市场开放,特别是资本账户开放设想引起广泛关注。央行知情人士9月9日向财新记者透露,目前这方面的具体措施还没有决定,相关方案还在研究之中。
另一位央行人士上周末向财新记者表示,有关上海自贸区进行人民币业务的创新及可兑换试点,都是上海方面在直接草拟。
7月初国务院常务会议原则通过上海自贸区总体方案后,目前自贸区方案细则正进入部委讨论阶段。
自贸区构想受到李克强总理的支持。9月9日,李克强在英国《金融时报》发表署名文章,谈到对外开放时,他提出,“我们将积极探索扩大开放的新办法,在上海设立自由贸易实验区就是一个重要的尝试。”
作为探索对外开放的重要举措,上海自贸区将体现一系列制度创新。在上海市上报的方案中,区域内实现金融市场利率市场化,金融机构资产方价格可以实行市场定价;在风险可控前提下,可在区内对人民币资本项目可兑换先行先试。
在自贸区所涉及投资、贸易、金融、行政法制等一系列开放政策中,上述人民币自由兑换是争议最大的一部分:自贸区只是个物理范围,如何区分企业的注册与实际业务?如何应对区域内外因利率政策不同产生的套利?是否在资本项可兑换下保留必要管制,这些管制措施能否有效控制短期资本流动风险?
渣打银行上周发出的一份研究报告指出,最终方案不出意外将允许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在区内设立分行或子公司。如果方案规定这些金融机构只能在自贸区范围内开展金融业务——即资金被限制进入关内,那么自贸区对关内的影响将十分有限。但是,如果方案允许这些机构为关内企业(在自贸区内设立的代表处)不设限地提供金融服务,那么将意味着中国基本放开了资本账户。
而介于这两者之间,“对于自贸区内银行业务管制和许可的细节设计,何种企业可以享受何类资金流动的便利,以及自贸区内设立的银行同关内银行如何互联互通,将决定自贸区内人民币资本账户的开放程度”该报告称。
具体到监管操作上,上海自由贸易区研究中心副主任、上海财经大学世界经济与贸易系副主任陈波表示,可能会引用美国、香港对金融业的管理经验,建立较为完备的信息系统,监控金融机构的行为,但不实施管理,一般也不进行干预。在没有大的国际资本进出时完全由市场来决定其行为,但当大规模的短期跨境资本流动出现时,监管机构可进行一定程度的干预。
近年来,学者在讨论中国资本账户开放时,一种普遍的担心是,开放可能会对人民币汇率产生较大的贬值压力,特别是,如果国内金融发育成熟进程跟不上资本账户开放步伐,放宽资本管制有可能导致大规模资本外流。
目前,国际间货币自由兑换较多采用中间态度,即既不完全放开也不完全管制,不少发达国家由于防范短期系统性风险的需要,也会对各子项列明少数管制措施。
根据中国央行调查统计司在2012年发布的报告,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划分的资本项下可兑换的40个子项中,中国已有14项“基本可兑换”、22项“部分可兑换”,4项为“不可兑换”。
央行调查统计司司长盛松成一直坚持资本账户开放条件基本成熟这一观点。他近日撰文提出,资本账户开放与风险防范并不是对立的或相互排斥的,对中国经济发展越有利的项目,如直接投资、企业和个人对外投资,越早开放;风险越大的项目,如短期外债,越晚开放。
他认为,推进资本账户开放并不意味着对跨境资金流动、金融交易放松监管,而应根据国内外经济金融变化,实行灵活、有效的政策措施,包括采取临时性特别措施。
正是对于资金流动监管的较高要求,渣打银行预测,国务院将会在1到2年后,而不是在短期内同意设立其他的自贸区,否则会加大对管住短期跨境资本的人力、技术要求,增大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