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模经济”或“规模不经济”?
本刊在通过Solarbe网站做的一项调查显示。绝大部分业内人士并不赞同“规模越大,成本越低”的说法,西门子东北亚知识产权部总监曲晓阳通过微博称:日本有研究报告称亚洲人有喜爱巨型物的心理,中国部分企业的确好大。往往从追求利润的轨道偏移到追求规模。
经济学上,最与“规模效应”契合的理论可谓是内生增长论。该理论认为经济能够不依赖外力推动实现持续增长,内生的技术进步是保证经济持续增长的决定因素。但光伏业能够做到吗?或许以后可以,但现在显然还不行。
网友“晏阳智财-IPsolar”认为:欧美日很多公司,掌握独有的设备或材料,获取超额利润,这些公司有时候大规模反而成为累赘。而由于组件环节没有技术壁垒,甚至被国外基本垄断难以低成本量产的多晶硅环节的壁垒都被打破后,这些环节的企业只有血拼价格战,因此只能追求规模经济,但结果适得其反。
本刊对“规模经济”中企业成本的的考量分以下几个方面:采购、人员、场地、研发和管理。
一位较大规模的辅料供应商对笔者说:“对于英利这样的大客户,如果付款方式也较好的话,相比小厂的差价最多可达10%左右。”他认为在理想状态下,大企业与小企业之间的成本差距可达20%,整体采购成本低3%-5%,甚至更高。
可是为什么尚德却破产了?原因在于这20%中包括大企业,尤其是垂直整合企业在原料、硅片、电池方面的成本节约。但目前的买方市场使得企业做垂直整合倍加艰难:要么各环节都不赚钱,要么全面扩张,这在目前资金紧缺的情况下无异痴人说梦。而且电池等材料已经不再是一片难求的时代,如英利与协鑫的合作双方暂时都不担心拿不到硅片和组件。所以20%的成本差中,至少有一半在目前市场情况下是无法实现的。甚至硅片、电池等环节还会拖企业的后腿。
最好的例子当属阿特斯,阿特斯的CEO瞿晓铧是个特立独行的人,甚至稍显格格不入。在笔者对他的采访中,他对阿特斯不做上游聊了很多,但其实可以简单归纳成三个字:“不愿意!”他自言钱已经够花了,现在就是在做想做的事情。2010年阿特斯的毛利只有20%左右,而英利则高达33%,这个差距也符合我们上文中的预估。但到2011和2012年,没有上游的阿特斯反而过的相对舒服。我们无法就此判断谁的决断更加高明,只能感叹市场的风云变幻莫测。
人员成本中,除英利属于特例奇葩,大部分大企业的员工薪水都较中小企业高,而且大企业多数集中在江浙等平均工资较高的富庶地区,从业人员的学历和能力较强,相对薪水要求更高。但在当前市场环境下,高工资并不意味着高回报。行情好的时候各企业之间的竞争也让从业人士的薪水节节攀升,即使惨淡如2012年,笔者在走访企业时也遇到员工在两家企业中间坐地起价的情况。而且大企业的平台更易于员工施展才能,所以往往小企业的人员除部分骨干外,更多是选择自己培养,这样无形中也降低了成本。据了解现在部分企业已经有所回落,但各个企业之间的薪酬差别仍然颇大。
另外大企业能更充分的利用办公、生产场地,只是对于光伏行业较高的产值,这些影响不大,而且现在低迷的市场环境下,笔者拜访的大多数企业办公室和厂房都显得有些空旷。
由于中小企业,尤其是小企业基本没有研发,而光伏行业同质化的情况又比较严重,所以这部分可以说大企业在客观上加大了成本。从薄膜组件到高效电池,大部分研发结果都不尽如人意。
最后要谈到的管理是个比较复杂的话题。因为它从根本上决定了企业的在何时从“规模经济”转变为“规模不经济”。
责任编辑:solar_robo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