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在成为全球最大的光伏工业制造国后不久,就开始面临激烈竞争和严重的国外政策打压。继美国之后,欧盟委员会分别于去年9月和11月启动对中国光伏产品的反倾销和反补贴调查,涉及中国企业对欧盟出口金额高达210亿欧元,被业内人士称为欧盟历史上涉案金额最大的“双反”案件。欧盟委员会将在今年6月前后对案件作出初裁。在这种情况下,中国的光伏制造业“走出去”是难题,创造利润则更加艰难。而江苏聚能硅业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聚能硅业)则另辟蹊径,不仅扩大了在欧盟的业务,而且取得了不错的效益。
聚能硅业是国内太阳能企业之一,于2010年设立比利时办公室,打入欧洲市场。当时的欧洲太阳能发电产业由于东道国政策扶持,正方兴未艾。特别是西班牙、德国等国,政府给予太阳能发电厂高额的电价补贴,因此带动了此类电厂的兴建。
聚能硅业(比利时)有限公司总经理曲法军告诉记者,2009年前后,由于政府补贴多,加之南欧地区日照欧盟国家修改太阳能发电补贴强、市场大,西班牙成为中国太阳能光伏企业的“淘金”圣地,捷足先登者盈利颇丰。
欧盟国家修改太阳能发电补贴
在中国光伏企业纷纷进军欧洲的过程中,深陷欧债危机的欧盟国家也在悄悄修改自己的太阳能发电补贴。2010年开始,欧盟各国逐渐取消了该项补贴政策,加之市场饱和,大量涌入欧洲的中国光伏企业开始惨烈地相互竞争,光伏板的价格由原来的最高2欧元/瓦特跌落至0.5欧元/瓦特以下,销售模式也由原来的订单销售变成了现货销售。曲法军表示,西班牙、德国、法国等相继取消了该项补贴,中国已经上马的光伏企业立刻感受到了竞争的严峻。聚能硅业进入欧洲时也只是赶上好时代的尾巴,在随后的日子中,只能为业务销售四处奔走。
2010年以来,随着补贴国家的减少,欧盟兴建太阳能电厂越来越少,中国光伏产品的销售越来越困难。当时的意大利太阳能补贴政策即将结束,面对撒丁岛的似火骄阳却找不到业务的聚能硅业团队萌生了一个念头——为什么不自己建设太阳能发电站呢?电站使用自己公司的光伏板,发电还能享受政府补贴,而且发电站是一个长期项目,能实现持续盈利。
很快,这种想法变成了现实,聚能硅业在德国、意大利的多个太阳能小型电站开始建设、运营,其中,聚能硅业意大利撒丁岛光伏电站一期34兆瓦项目于2011年12月开工,2012年4月底,聚能硅业意大利光伏电站34兆瓦项目建成,6月25日,同意大利国家电力公司ENEL签订合同,向其长期供电,同月27日便成功并网发电。该项目成为欧洲最大的温室大棚屋顶太阳能电站,年发电量约5000万千瓦时,有效缓解了意大利撒丁岛奥利斯塔诺省的供电不足,因而赢得了当地人的支持和欢迎。
曲法军告诉记者,“我们出资金、光伏板和设计,建筑材料、人工等都从当地购买,我们最大程度地节约了建设资金,也在一定程度上刺激了当地经济,为当地建筑工人创造了就业机会。在电站运营同时,我们还进行大棚农业种植,雇佣当地农民,蔬菜直销当地,很受当地人欢迎”。目前整个发电站盈利分3大部分:卖电收入、政府电价补贴和大棚农业种植收入,预计该项目的内部收益率将达到18%以上。
在危机当中寻找出路
尝到甜头的聚能硅业又将目光投向希腊,目前在建的希腊115.9兆瓦光伏太阳能电站预计将于2013年7月底前完工,运营后年发电量可达1.8亿千瓦时,产值6500万欧元,将成为中国企业投资希腊最大的项目之一。不过该公司在意大利和希腊的项目都获得了东道国政府的电价补贴,但补贴国在减少。对此,曲法军表示将去仍然有补贴的国家寻找商机。
由于从事发电站建设,企业在国内生产的光伏板就不必担心销路,甚至还需要从其他同行那里采购,同时已经运营的电站在维护领域也有光伏板的需求。此外,整个公司的经营模式和盈利模式也发生了转变。
在欧盟研究国际贸易的胡巍年博士在谈及欧盟“双反”调查时表示,欧债危机期间,欧盟贸易保护主义抬头,中国光伏企业在欧洲遭遇困境,中国企业不能只期待高层对话解决,而应该从自身情况出发,绕开各种贸易壁垒,不仅同当地企业竞争,还要广泛传播中国企业为欧盟带来的好处,用实际行动让欧盟国家了解“双赢”的好处。
中国光伏企业在欧洲遭遇困难是众所周知的,该如何在危机当中寻找出路?新世纪以来,特别是此次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欧美需求减少、贸易保护主义抬头,中国光伏企业如能跨越现有的产业竞争,思考买方需求,创造新的市场,则会创出另一片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