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季度华尔街季报会上,晶澳CEO方朋宣布公司销售金额超过70%来自组件,为期3年的从全球领先太阳能电池公司到组件制造公司的战略转型成功。过去3年,晶澳每年组件出货量以100%速度增长,成为拥有2GW组件产能的国际一线组件生产厂商,在行业普遍开工不足情况下,晶澳第四季度组件产能尚不够。
当大部分中国光伏组件制造商因不堪组件出货压力、价格倾轧、激烈竞争而选择向下“生长”,欲拓展或转型终端电站、系统集成业务以寻找新出路之时,全球最大的太阳能电池制造商晶澳却实现了向组件转型的三年目标,而这个转型计划始于2010年方朋博士加盟晶澳,成为晶澳首席执行官之后。2010年方朋加盟晶澳时,晶澳还是一家专注于电池生产销售的公司,电池产能与出货量已做到全球领先。以方朋为首的管理层提出要改变业务模式,由电池向组件转型,这对当时90%以上业绩来自电池销售的晶澳而言,无疑是一个重大转变与挑战;而另一方面,组件的竞争与日俱增。
业界著名理论告诉我们,大树底下不长草,很少有公司在一个领域做到领先,在另外一个领域又做到领先。此前,太阳能界也没有转型成功的企业先例。
刀刃上的转型突围
三年前,全球领先的太阳能电池制造公司Q-Cells管理层看到了电池产能的严重过剩趋势,做出转型决定。他们开始扩充产业链,一方面选择往成本低的地方走,在马来西亚开设工厂进行制造端生产;另一方面走到下游开发项目,并上了薄膜线,形成多处开花局面。然而转型到2012年上半年时,Q-Cells 对外宣布破产,如今易手于韩华新能源。除此之外,业内还有一批太阳能光伏企业因转型不成功而相继宣布破产。
“孙子兵法讲半渡而击,Q-Cells转型到一半遭到市场与竞争夹击,扩充的业务太多以致无法调整抵御,他犯了一个重大错误,转型成功的基础需要非常集中的资源。很多公司没有意识到转型是一件很危险的事情,而战略转型往往更是一件异常艰苦且被迫为之的事情。”在晶澳上海总部的CEO办公室,方朋博士向《PV-Tech PRO》谈起了晶澳这次转型。他表示,公司的战略转型是因时、因势而变,2010年晶澳虽然在电池方面做到领先,产品也在业内建立起“高效、稳定”的口碑,但晶澳的业务营收模式并不稳定、浮动较大,同时面临客户消失的风险。
“当时我们有两个问题:其一,晶澳的客户大部分来自中国中小型组件公司,数量很多,但相对而言他们的市场开发能力却不强,资金能力也不强,这对晶澳业务影响很大,造成晶澳的营收浮动也较大。另一个问题是现行客户群正在逐步消失:这些企业对抗风险能力不强,遇到危机很容易出现状况而最先退出市场。对于一家大型公司来说,如果开工率不能保证、盈利不能保证,公司营运会非常困难。同时电池的产能日益扩大,在这样的形势下,晶澳转型迫在眉睫。”得到这个判断后,董事会提出战略转型的策略,希望通过向组件的转型,为晶澳带来更稳健的营运模式。
2010年年初晶澳太阳能组件产能不到50MW,组件销售几近为零;晶澳转型所做的第一步是将组件产能提升至500MW,此后组件产能每年以100% 速度扩产。随着业务模式的转型晶澳对外输出产品比例也随之发生变化:2011年组件总出货485MW,电池出货1.21GW;2012年前三个季度组件出货617MW,电池出货585M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