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摆在整个光伏产业面前,也是光伏业亟待解决的两件事:一是过剩产能,二是低价竞争。过剩产能导致企业低价厮杀,劣币驱逐良币。这其中也包括一些确实还想发展,但又需要现金流保证生存的企业,他们不得不卷入这场争斗。再看被誉为“中国光伏产业里程碑”的金太阳示范工程,部分企业为了拿到财政补贴,项目草草上马,草草验收,留下问题诸多的电站“烂摊子”。而这一切的背后,皆因监管标准的缺失以及市场规范的滞后。
长此以往,恶循环不止,整个中国光伏产业将不堪一击,这也是任何一名光伏从业者不愿看到的,也不应是一项造福千秋万代的事业所应该有的结果。规范行业显得尤为迫切,也成为行业内外的共识。近日,笔者采访了中怡保险经纪公司可再生能源部总监项菁,他从第三方保险公司介入的角度,为我们讲述了如何在保险这一层面做好前端的风险把控。
保险公司守在第一线
10月30日,由国网英大财险和中怡保险经纪携手推出的国内首个光伏组件25年期保险产品SolarSafe出炉,预示着国内保险产品向光伏业迈出了掷地有声的一步。
SolarSafe的调研过程历时一年半,走访了大大小小数十家光伏企业后,项菁深刻了解了企业和产业的现状,他认为,光伏业从供需比例的严重失衡,转变为“供略过于求”的较为合理状态,要从两方面入手,一是提升技术研发和产品质量;二是需要淘汰落后产能以避免低价竞争。
项菁告诉笔者,组件产品的最新国内报价在3.7元-3.8元/W,这个价格非常低。光伏产业的低价竞争现象很严重。“产业亟需提高含金量,门槛、规范、标准首当其冲。”
此前媒体报道称,2013至2015年,国内光伏市场光伏组件保险产品的累积保费收入会超过1亿美元。SolarSafe作为撬动这个市场的首个产品,无疑存在巨大商业价值。与此同时,项菁认为,保险的介入也为行业立了一道门槛,“我们希望通过保险的机制来淘汰落后产能,淘汰低价竞争和搅局的人。”这也是国网英大财险推出SolarSafe推出的深层次原因。
据项菁透露,保险产品的介入已经受到国家能源局、五大电力集团领导的关注,近日已开专门会议讨论如何将第三方保险更有效地引入到光伏市场,如何让其发挥更好的作用。
他认为,SolarSafe是具有真正意义上的保险产品,将加快光伏保险迈向第三阶段。这并非是毫无根据的断言,而是项菁在深刻了解国外光伏保险产品存在的不足后得出的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