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经历着“双反”大战的中国光伏企业日子并不好过。11月底,记者对江苏、河北、青海、山东、湖南、江西、黑龙江等省份的光伏市场进行调查。结果显示:几乎所有被调查的光伏企业都有停产的状况,尤其是晶硅生产企业。
受整体环境不景气影响,中小型光伏企业岌岌可危。
光伏市场的低落或许带来了企业情绪的低落。记者联系的三十余家光伏企业中有明确回复的不到一半。其中,江苏省光伏企业普遍闭口不言,江苏绿阳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明确表示不接受记者采访,徐州超能光电科技有限公司网站主页上的电话已经停机,甚至江苏省光伏产业协会工作人员也表示,之前可以接受记者采访,最近一段时间不会接受采访。
而在被调查的企业中,行业状况不乐观已经成为共识,缺资金、缺市场、缺技术、缺人才、缺协作,成为制约中国光伏企业发展的五大瓶颈。有中小企业坦言,政府层面制定的扶持“六大六小”等政策对大企业而言有利,对多数的中小光伏企业改变困境没有起到应有作用,呼吁改善光伏市场大环境。
但对光伏市场的信心依旧存在,接受调查的人士普遍认为,明年下半年,中国光伏企业的状况或有好转,但是阵痛期已经来临。
光伏企业停产潮涌起
“对于单晶硅等生产成本较高的部分我们已经停产,企业在力争做到不赔钱。”河北晶龙实业集团有限公司新闻中心段主任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
资料显示,位于河北省邢台市的晶龙实业公司,目前拥有单晶炉188台,是世界上规模最大的太阳能单晶硅生产基地,也是河北省领头的光伏企业。
段主任坦言,由于韩、美、欧对中国光伏电池组件“双反”的影响,像晶龙这样规模比较大的企业,开工率只有80%。
河北省信息产业与信息化协会秘书长刘献社认为,中国现在的光伏企业处于盈利和亏损的边缘,企业想要盈利,就要压缩成本。
他对本报记者说:“河北的状况相对较好,龙头企业规模大一些,成本低一些,具有优势,比如英利、晶龙,10月份就已经满负荷生产。但专门做多晶硅的小型企业,所处形势比较危险,有的已经停产。”
无独有偶,接受记者采访的江西光伏产业协会、西宁太阳能协会都明确表示,现在省内的光伏企业多处于半停产状态,尤其是中小企业,生产经营情况不容乐观。